張廷玉安葬在哪 張廷玉的死因是什麼

  張廷玉十分長壽,在83歲時高壽生病去世,他曾在雍正時期極度受到賞識和提拔重任,卻在乾隆當朝後飽受排斥,屢遭冷門,卻在死後由於乾隆突然轉變態度破例進入太廟,那麼這位政治待遇落差如此之大的大臣,他去世以後的墓在何處呢?

  

張廷玉墓

  張廷玉出生在安徽桐城,於是他逝世以後便落葉歸根,其墓地也建造在家鄉桐城,總共佔地七千多平,已經列入國家重點文物名單,受到了保護。

  縱觀該墓園,由方位上看,整個的朝向是自西北向東南,結構上是圍繞著墓塚向四周擴散,看上去成扇狀,由上至下的功能作用不同。墓的頂端用於擺放祭祀物品,比如供奉時用的桌子、香爐、燭台等等。墓的中間是留給後人用於跪拜的場所,左右兩排分別陳設了很多座石頭雕像,有動物、兵俑,還豎有碑文。張廷玉墓最底部的位置是享堂,用於張家家族族譜以及人物生平事跡典故的記錄。

  這座張廷玉的墓其實並不是完好保存至今的,早在文革期間,它也未能倖免於難,慘遭了幾乎毀滅性的破壞。之後由國家出資修整、重建了這座古墓,他才能保存下來,留存至今讓我們能夠看到。至1983年,該張廷玉墓正式列入文物名單。

  張廷玉一生政路坎坷起伏,輔佐不同的皇帝遭受著不同的境遇,早期雍正對它的賞識,以及晚期受到乾隆的冷遇,他沒能安享晚年,卻在死後得到至高的殊榮。

  康熙王朝張廷玉是誰演的

  康熙王朝這部劇講述了康熙帝的一生,從他青年時期到最後的駕崩,他遇到的人和事都完整地被拍攝出來。這部劇一經播出就引起了許多觀眾的好評。張廷玉作為雍正時期受到重用的人,其實在康熙時已經開始了他的為官之路,並且受到康熙的褒獎。那麼康熙王朝張廷玉是一個怎樣的形象呢?

  

康熙王朝張廷玉劇照

  張廷玉在歷史上初入仕途就是在康熙朝,但是一直沒有受到重用,直到雍正登基,他才進入了國家的權力中心。而在康熙王朝這部劇中,顯然不可能完整地複述他這麼一個小配角的人生,那麼康熙王朝張廷玉是什麼時候出場的呢?又是怎樣一個形象呢?

  在這部電視劇中,張廷玉出場是在後期,即電視劇的第三十八集。在這一集中,康熙去巡視長城,索額圖和納蘭明珠都勸說康熙重修長城,認為長城能夠防守外敵入侵。但是康熙卻認為防守外敵的主要功績不在長城,而是在人,所以他決定永不修長城。張廷玉因為一句萬里長城萬里空的話引得康熙龍心大悅,立即提拔了他。

  而張廷玉最重要的一次出場是在第四十三集。在這一集中,張廷玉要運糧去漠北,在向孝莊辭行時,孝莊意識到自己和蘇麻喇姑即將死去,就讓張廷玉去找蘇麻喇姑。希望能給康熙留下蘇麻喇姑最後的話。而蘇麻喇姑在給康熙寫了一封信後,原本是要交給張廷玉的,但是最後卻親自燒掉了這封信,且讓張廷玉轉告皇上她的行為。但最終張廷玉什麼都沒說,讓康熙和蘇麻之間最後的聯繫都斷了。

  張廷玉的死因是什麼

  張廷玉一生政路坎坷起伏,輔佐不同的皇帝遭受著不同的境遇,早年雍正時期,備受賞識得到重用,可晚期由於得罪乾隆而屢屢碰壁受到冷遇,他沒能安享晚年,卻在死後得到至高的殊榮。然而作為政治待遇落差如此之大的一位大臣,張廷玉是怎麼死的呢?

  

張廷玉畫像

  1749年,張廷玉已身處晚年,乾隆為了將其換掉,名義上假借其已是花甲之年,特許他每逢天氣糟糕的時日可以不用上朝,實際上還特意找人代其職。張廷玉為人聰明得體,便主動提出辭職歸鄉,在得到乾隆同意以後他要求最後上朝一次。

  最後一次上朝時,張廷玉進了了一份奏折,要求皇上能遵守先皇的承諾,保證其死後能進入太廟。乾隆雖然心有不滿,但是同意了他的要求。誰知張廷玉得到承諾後沒有親自謝主隆恩,而是派兒子前去叩恩,這令乾隆火冒三丈,大肆指責張廷玉不懂規矩理法。張廷玉聽聞後,次日便親自進朝叩謝皇恩。

  乾隆見狀便明白定是有人走漏風聲,於是借題發揮執意要追查該人,並藉著這個名義指責張廷玉在皇宮中安插線人間隙,發展私黨,於是將之革除爵位。

  人倒眾人踩,群臣見狀便紛紛勸告皇上,張廷玉原是沒有資格入廟的。但礙於先帝的承諾,乾隆並沒有罷免他入廟的權利,而是將他免官,以工作贖罪。

  次年,張廷玉借學生去世之名要求歸鄉,並主動提出放棄入廟的資格。乾隆認為他不識時務,非常時期還要回家,便通過審判罷免了他入廟資格。

  1755年,張廷玉病逝,原本已無資格入廟的他,乾隆卻一改常態,認為他一代老臣,使其進入太廟。

  張廷玉的生平簡介

  張廷玉,清朝時期的大臣,輔佐過不同的君主,仕途起起落落,在不同時期遭遇不同的從政境遇,晚年因得罪乾隆未能安享晚年,但死後卻得到入廟的殊榮。

  

雍正王朝張廷玉

  張廷玉,又名橫臣,安徽桐城人。1700年,中進士入官,在康熙年間入內閣擔任學士、吏部副長官。

  雍正繼位後,張廷玉頗受賞識與重用,開始在政場上大顯身手。他協理翰林院文章事務,晉陞為禮部尚書,成為《世宗實錄》的副主編。隨後,張廷玉逐漸成為皇子的老師,以及鄉試主考官。後由於其文筆寫作深符皇帝的心意,又擔任了《明史》的主編。

  張廷玉做事聰明老練,思維謹慎周到,且文筆出眾,才氣盡顯,因此深得雍正的寵信與提拔。國家大事上,無論軍事還是政務,雍正都與之商議,參與決策,且當時國家的古書典籍也大都出自他筆下。1726年,張廷玉升為大學士,參與軍務,著手改善軍機制度。

  雍正去世後,張廷玉受遺詔之令其死後可進入太廟。乾隆初期,張廷玉任總理大臣掌理事務,後年近花甲,逐漸不得乾隆待見,他深明皇上有意將他換之,便主動請辭。後張廷玉請求皇上保留其入廟之位得到允許後,未親自進朝叩謝,受到怪罪,被削伯爵之位。後由於學生去世執意歸鄉,使皇上大怒,取消其入廟資格。

  張廷玉於84歲病逝,死後乾隆改變態度,認為其一代老臣,仍使其入廟,成為清朝唯一入太廟的漢臣。

  張廷玉後人是誰

  張廷玉,作為清朝唯一死後破例進入太廟的漢臣,有一個弟弟張廷璐,也是歷任三朝的大臣,學識豐富,是乾隆年間最被看中的提督學政,那麼此外張廷玉在歷史上還有哪些後代呢?

  

張廷玉 畫像

  張廷玉有三個兒子,其中他本人偏愛長子張若靄,世襲其爵位,張若靄與張若澄均擅長書畫、詩文,留下不少傳世佳作,藏於全國各大博物館,此外他還有一個兒子叫張若溎,也於朝中任職。

  張若溎,字若谷,生於安徽桐城,與清朝雍正年間中進士入仕,被任命為兵部主事,後來調職為員外郎中,升為御史大夫、晉給事中,直至刑部侍郎,任左都御史。此外,張若溎還就任殿試讀卷官以及鄉試的考官,出任山東地區的提督學政,總管書庫館。七十四歲時,張若溎因生病辭官退休,十分長壽,去世時享年85歲。

  除了兒子外,張廷玉在歷史上還有一名著名的藏書家後代。張師亮是張廷玉的五世孫,字筱漁,家鄉也是安徽桐城,於咸豐六年中進士入官,在江西南昌任豐城縣令。張師亮偏愛收藏史書典籍,他的藏書閣命名為篤素堂、楊雲石山房,其中他收藏的明清刻本最多,寫本有各種雜稿、文集,其他還有各種經禮精品。除了藏書以外,張師亮還收藏各種各樣的印刻以及多種手抄秘籍。如今藏於美國的明萬歷時期的文心雕龍刻本,裡面就含有張筱漁氏手抄秘笈的印刻。

  張家書香門第,家庭教育的氛圍良好,因此多出人才。

  鄂爾泰、張廷玉的命運

  鄂爾泰和張廷玉都是雍正時期極其受到賞識與重用的心腹大臣,雍正去世前,特意表彰二人對朝廷所作出的貢獻,為肯定其政治地位與價值,封二人死後可進入太廟。這顯然雍正擔心自己駕崩後兒子會迫害兩位老臣以此來鞏固君威,可謂是煞費苦心來保護兩位大臣。

  

張廷玉

  雍正本人對科舉出身的官員並不感冒,他偏愛的幾位大臣例如鄂爾泰、李衛都不是進士考入宮中,唯獨張廷玉是個特例。張廷玉深識大體,做事情十分謹慎小心,思維靈活變通,且在修前朝實錄時,刪除了很多對雍正不利的記錄,因此十分受到雍正的信任。

  雍正年間,張廷玉升至大學士,並在軍機處任第二把手,皇上優待於他,由於張廷玉自小生活清貧,對於皇上的賞賜十分感恩。而此時的鄂爾泰是軍機首席大臣,二人皆有眾多親信在朝中任官,也吸取了很多官臣勢力。雍正注重打擊私黨,但由於過於重任鄂爾泰與張廷玉二人,也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張廷玉為首的漢官黨,以及鄂爾泰為中心的滿官黨,而二黨也在明裡暗中互相較量。

  乾隆十年,鄂爾泰生病離世,乾隆一開始按照先帝遺旨使其進入太廟,後來為了打擊其黨,又以文字獄罪名將其移出太廟。鄂爾泰去世後,張廷玉漢官黨一枝獨秀,乾隆自然不能容忍,想方設法將其替換下來,得到張廷玉的主動辭官便同意。後來張廷玉由於入太廟的事情得罪了乾隆,被罷免入廟資格。

  乾隆二十年,張廷玉因病去世,乾隆轉變態度使其入廟,張廷玉也成為歷史上唯一入廟的漢官。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