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鴻銘為什麼被稱為“清末怪傑”?怎樣評價辜鴻銘?

  1857年,辜鴻銘生於南洋英屬馬來西亞檳榔嶼,字湯生,號立誠,父親是中國人,母親是一位西洋人。換到現在來說,辜鴻銘就是一個混血兒。他祖上是福建省同安縣人,後來遷居到了南洋,在這裡積聚了不少的財富和聲望。

  辜鴻銘的父親在一位名叫布朗的英國人的橡膠園中做管事,因為布朗先生沒有子女,因此對待辜鴻銘就如對待自己的兒子一般。因為這麼一個原因,他最開始接觸的是西方文化,十歲的時候跟隨布朗先生來到大英帝國,十四歲的時候前往得過學習先進的科技,先後在愛丁堡大學和萊比錫大學就讀,考取了包括、文學、哲學、神學在內的十三個博士學位。

  後來辜鴻銘回到故鄉,從一位中國友人處接觸了中國文化,從此深深的沉迷於中國文化之中。他潛心學習中國文化的同時,還一直致力於將中國文化傳播給西方人民。他翻譯了中國「四書」中的三部——《論語》、《中庸》和《大學》,著有《中國的牛津運動》、《中國人的精神》等書,在西方國家引起極大的轟動。辜鴻銘此人,也在西方留下了很大的名聲,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由此可見辜鴻銘在西方的影響。

  辜鴻銘,學貫中西,被稱為「清末怪傑」。「清末怪傑」這個稱呼應該如何解讀呢?

  首先來看「怪」,一個「怪」字,就將辜鴻銘與其他文學者區別開來。辜鴻銘怪在哪裡呢?辜鴻銘怪在與環境的格格不入上!在他剛踏入中國的時候,留著一頭西式短髮,穿著正宗的三件式西裝,一絲不苟。那時候的人們,長衫短褂,腦袋後墜一條長辮子,辜鴻銘這一副打扮如何不怪。這也就算了,等到了辛亥革命後,辜鴻銘還是怪的。

  

辜鴻銘為什麼被稱為“清末怪傑”?怎樣評價辜鴻銘?

辛亥革命後,新思想新文化在整個中華大地湧現,一大批的人剪去了自己的辮子,換了一副新容貌。可是這個時候的辜鴻銘呢?他早已穿馬褂,留著長辮子多年,並且鑒於他對中國文化的著迷,一點也沒有想要改變的想法。一雙深邃的眼睛,挺翹的鼻樑,立體的五官,煩著黃色的頭髮。穿著馬褂長跑,帶著瓜皮帽,腦袋上留著一條淡黃色的長辮子,在到處都是短髮的中國,是有多麼的怪異。

  蔡元培任北大校長時,曾邀請辜鴻銘前去講學。當一身舊式裝扮的辜鴻銘踏入教室之後,穿著新式,打扮時髦的同學哄堂大笑,為這個怪異的新老師。周作人在《北大感舊錄》中描寫辜鴻銘「生得一副深眼睛高鼻子的洋人相貌,頭上一撮黃頭毛,卻編成了一條小辮子,冬天穿棗紅寧綢的大袖方馬褂,上戴瓜皮小帽;不要說在民國十年前後的北京,就是在前清時代,馬路上遇見這樣一位小城市裡的華裝教士似的人物,大家也不免要張大了眼睛看得出神吧。尤其妙的是那包車的車伕,不知是從哪裡鄉下去特地找了來的,或者是徐州辮子兵的余留亦未可知,也是一個背拖大辮子的漢子,同課堂上的主人正好是一對,他在紅樓的大門外坐在車兜上等著,也不失車伕隊中一個特殊的人物。」

辜鴻銘為什麼被稱為“清末怪傑”?怎樣評價辜鴻銘?

  面對週遭投來或怪異,或嘲諷的目光時,辜鴻銘並不認為自己錯了。他對笑話自己的北大學生說:「你們笑我,無非是因為我的辮子,我的辮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諸位同學腦袋裡的辮子,就不是那麼好剪的啦。」這樣一個回答是機智而讓人難以反駁的。北大的學生聽見這個回答之後,全堂一靜,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辜鴻銘的「傑」就很容易理解的,他這個人很有才。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

  這樣一個怪異的人,這樣一個擁有許多矛盾之處的人,這樣一個在那個時局總是顯得極為特別的人,許多人都給出了自己的看法。林語堂說:「英文文字超越出眾,二百年來,未見其右。造詞、用字,皆屬上乘。總而言之,有辜先生之超越思想,始有其異人之文采。鴻銘亦可謂出類拔萃,人中錚錚之怪傑。」這是在說辜鴻銘的傑。溫源寧說:「一個鼓吹君主主義的造反派,一個以孔教為人生哲學的浪漫派,一個誇耀自己的奴隸標識(辮子)的獨裁者;就是這種自相矛盾,使辜鴻銘成了現代中國最有趣的人物之一。」這是在說他的怪。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