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桂:連和珅都畏懼三分 還曾帶兵滅新疆

  清高宗乾隆,原名愛新覺羅·弘歷,生於1711年,卒於1799年,是清王朝的第六位皇帝。

  乾隆是他的年號,意思是「天道昌隆」。乾隆是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在位期間政績非常顯赫,社會穩定,創下了歷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

  當然了,「康乾盛世」的現象不僅僅是乾隆一個人的功勞,與當時的幾位大臣息息相關,其中也包括了章佳·阿桂。乾隆阿桂有著怎樣的關係呢?

  阿桂(1717.09.07—1797.10.10),章佳氏,字廣廷,號雲崖,大學士阿克敦之子,清朝名將。滿洲正藍旗人,後以新疆戰功抬入正白旗。

  乾隆三年(1738年)舉人後授鑲紅旗蒙古副都統,長期戍守西北邊疆。乾隆十三年(1748年),參加大小金川之役。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參加平定大小和卓叛亂。事平後移師駐伊犁,提出於新疆屯田建策,被採納。

阿桂:連和珅都畏懼三分 還曾帶兵滅新疆

  阿桂東征西討,為中國統一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阿桂還是個伯樂,他惜才發現能人志士不管對方是什麼都都珍惜並委以重任。

  阿桂不僅在軍事上有顯赫的戰功,在政治上也做出了偉大的決策,他處理問題的方式細緻周到,而且處世果斷。其政治眼光長遠受到了乾隆的賞識。

  乾隆二十年(1755年),雄才大略的乾隆帝利用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發生內亂之機,決心完成康熙、雍正兩朝未竟之業,命清軍分兩路向以達瓦齊為首的準噶爾部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

  同年六月,阿桂被派往西北,投身疆場。開始,阿桂奉命在烏里雅蘇臺管理台站,傳遞來往公文,供應前方所需。

  他辦事勤慎,很得乾隆帝之寵臣靖邊副將軍、蒙古親王成袞札布的信任,先後被授予參贊大臣、鑲紅旗蒙古副都統和工部侍郎等職。

  其間,阿桂之父阿克敦於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正月病故,阿桂被准回京辦理喪事。為時不久,即於同年七月奉命返回西北。

  在清軍的打擊下,准部割據勢力土崩瓦解,到乾隆二十二(1757年)年底,清軍已基本平定准部,但仍有一些殘餘分子還在頑抗。

  於是阿桂先是率軍策應清軍唐喀祿部,追擊圖謀遁入俄國的輝特部首領捨楞,後又與副將軍富德一起追捕其餘人員。

  阿桂清代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在他八十多年的人生經歷中,他歷經了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個皇帝,其從政的時間則幾乎與乾隆皇帝當皇帝和太上皇的六十多年相始終。

  這個人不僅僅是大清王朝由勃興走向鼎盛、再由鼎盛漸趨衰落的見證人,而且阿桂本人還直接參與了其中的很多事件。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阿桂視察荊州堤工返京後,直到嘉慶二年(1797)病逝的九年時間內,他一直在京城處理政務,度過了人生道路上的最後一段里程。

  此時,朝廷的政局已為和珅及其同黨所把持。和珅善於揣摸和迎合乾隆帝的心意,處處討其歡心,深得皇帝寵信。

阿桂:連和珅都畏懼三分 還曾帶兵滅新疆

  阿桂雖以勳臣為首席軍機大臣,地位在和珅之上,但因他十餘年間經常外出,很少在京城處理政務,使得和珅乘機竊取大權,「和珅柄政久,善伺高宗意,因以弄竊作威福。

  不附己者,伺隙激上怒,陷之。納賄者則為周旋,或故緩其事,以俟上怒之霽。大僚恃為奧援,剝削其下以供所欲。鹽政、河工素利藪,以徵求無厭,日益敝」。

  在這些同僚中,和珅最怕阿桂,處處拉攏,當遭到阿桂呵斥的時候,也是示弱,害怕惹毛了這位功勳卓著的老爺子,引火上身。

  阿桂對和珅專權亂政很是痛恨,但礙於乾隆帝對和珅的寵信,加之自己年已古稀,力不從心,因而也無可奈何。

  然而他不願和和珅同流合污,儘管和珅一再拉攏他,也不能動搖他潔身自好之志,「乃除召見議政外,毫不與通交接。

  凡立御階之側,公必去和相十數武,愕然獨立,和就與言政事,公亦漫應之,終不移故處也」。

  阿桂最後的結局,其實並不怎麼好。在參加對越戰爭中,阿桂力主全力攻打緬甸,但是當時乾隆帝則認為,在打退敵軍之後,只需派出偏軍騷擾,待其疲憊,再興師攻之。

  阿桂因為不合乾隆的心意,因此遭到斥責,奪其官位,留軍營效力。嘉慶元年,八十歲的阿桂因身體不適被准休假養病。

  此後一病不起,嘉慶二年病死,終年八十一歲。死後,追贈太保,入祀賢良祠,謚號文成。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