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妃是怎樣墮井溺死的?


  珍妃,姓他他拉氏,滿洲鑲紅旗人。其父長敘曾任廣州將軍、戶部、禮部侍郎。珍妃的童年是在廣州度過的。廣州得全國風氣之先,與外洋接觸較多。因此珍妃從小就對攝影照相、風琴、鐘錶之類的東西發生了興趣。入京後,父親又延聘江西舉人文廷式為西席,故珍妃“頗通文史”。她“才色並茂,且有膽識,實女子中不可多得者”。(《十葉野聞》)光緒十四年(1888年)珍妃13歲,與異母胞姐瑾妃一起應選入宮。次年光緒帝大婚,冊封為珍嬪。甲午戰前,珍妃頗得西太后寵愛。光緒二十年,西太后萬壽慶典前夕,她被晉封為珍妃。但是此後帝、後因和、戰分歧,矛盾衝突,西太后遂遷怒於珍妃,杖責之外,遽降為貴人。光緒帝發動戊戌變法,珍妃全力支持,西太后大為怨恨。戊戌政變後,光緒帝囚於瀛台,珍妃則被削去封號,禁於景運門外的三所,西太后謀廢光緒,珍妃公開“抗辯”,為光緒帝“訟冤”,懇求寬免,西太后對她恨之入骨。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八國聯軍進攻北京,西太后倉惶出逃,臨行前夕,珍妃被西太后下令溺死在寧壽官外的井中,年僅25歲。
  
  珍妃墮井溺死的真相到底如何?歷來人們說法不一。
  
  一說是因珍妃請求“皇上留京”,觸怒了西太后,西太后遂下令將她扔到井裡。《景善日記》光緒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記載說:“晨,老佛爺……匆匆裝飾,穿一藍布衣服,如鄉間農婦。……妃嬪等皆於三點半鍾齊集,太后先下一諭,此刻一人不令隨行。珍妃向予太后反對者,此時亦隨眾來集,膽敢進言於太后,謂皇帝應該留京。太后不發一言,立即大聲謂太監曰:“把她扔到井裡去!‘皇帝哀痛已極,跪下懇求。太后怒曰:”起來,這不是講情的時候,讓她就死罷,好懲戒那些不孝的孩子們,並叫那些鴟梟,看看他到羽毛豐滿的時候,就啄他母的眼睛。’李蓮英等遂將珍妃推於寧壽官外之大井中。皇帝怨憤已極,至於戰慄。“《庚子國變記》)景善是後黨分子、頑固派載瀾之師,時任內務府大臣。事情發生的當天正好在宮內入值,所記當為信實可靠。類似的說法還有,許指嚴《十葉野聞》的記載比《景善日記》還要具體詳細,但稍有不同。許文說:西太后”召帝與妃嬪齊集,將行,珍妃昂然進曰:“皇帝一國之主,宜以社稷為重,太后可避難,皇帝不可不留京。‘太后怒甚,視之以目,忽厲聲顧命內監曰:”可沉彼於井中。’內監即取氈裹妃,欲持去,皇帝哀痛已極,長跪懇求,謂彼年幼無知,幸太后恕其生命。此時太后怒不可遏,曰:“速起勿言,此時尚暇講情理乎?彼必求死,不死反負彼。天下不孝之人當知所戒,不見夫鴟鴞乎,養得羽毛豐滿即啄其母之眼,不殺何待?‘蓋此語明斥光緒帝戊戌之事也。”黃濬在《花隨人聖盦摭憶》中也說:“蓋妃之死,全在’帝當留京‘一言,此語含義至多,故後必死之也。”黃還不無惋惜地說:“妃之死,自在發言不擇時”。但又說:“然爾時戎馬崩騰,間不容髮,妃若不言,又安可得也。”但是也有人說珍妃並未講過“皇上留京”一語,珍妃墮井是西太后用封建的貞節觀,誘逼所致。《控鶴珍聞》說:“太后又曰:”予亦不欲挈之行,途中見之生恨,若留此,則拳眾如蟻,彼年尚韶稚,倘遭污,莫如死之為愈。‘……內監知太后意已決,遂持氈推之寧壽官外大井中。“此外,《清朝野史大觀》、日本人中久喜周所著《西太后》以及前故宮博物院的有關珍
  
  妃之死的調查材料也皆持這個說法。民國十九年五月,故宮博物院週刊為了出版《珍妃專號》,曾就珍妃墮井溺死的真相調查了當年的舊宮監和宮女。一位白姓宮女說:“入井前一夕,慈禧尚召妃朝見,謂現今江山已失大半,皆汝所致,吾必令汝死。妃憤曰:”隨便辦好了。‘“一位舊宮監唐冠卿則說:”聞珍妃至,請安畢,並祝老祖宗吉樣。後曰:“現在還成話吆?義和拳搗亂,洋人進京,怎麼辦呢?’繼語音漸微,噥噥莫辨,忽聞大聲曰:”我們娘兒們跳井吧!‘妃哭求恩典,且云:“未犯重大罪名。’後曰:”不管有無罪名,難道留我們遭洋人毒手麼?你先下去,我也下去!‘妃叩首哀懇,旋聞後呼玉桂(即崔玉貴),桂謂妃曰:“請主兒遵旨吧!’妃曰:”汝何亦逼迫我耶?‘桂曰:“主兒下去,我才下去呢!’妃怒曰:”汝不配!‘忽聞後疾呼曰:“把她扔下去吧!’遂有掙扭之聲,繼而怦然一響,想珍妃已墮井矣!”白姓宮女曾侍候過珍妃,甲午戰後被西太后逐出,珍妃之死雖不盡知,然其言尚可參酌。而唐姓太監所講“繼語音漸微,噥噥莫辨”,很可能就是前面《控鶴珍聞》中所講的“倘遭污,莫如死”之類的話。這些回憶都證實了一點,珍妃確實是西太后一手殺害的。
  
  除了上述兩種說法,還有一種說法。說是珍妃“行前未嘗見過太后”,光緒帝亦是“辛丑始知妃死的”。王照在《方家園雜詠並紀事》中說:“外兵逼京,太后將奔,先命諸閹擲珍妃井中,諸閹皆不敢行,二總管崔玉貴(桂)曰:“都是拙小子,看我去‘。於是玉貴拉珍妃赴井口,珍妃跪地,請求一見老佛爺之面再死。玉貴曰:”沒那些說的。’一腳踢之入井,又上以石。辛丑迴鑾後,上始知之,惟懸妃之舊帳於密室,不時徘徊帳前飲泣而已。“崔玉貴是繼安德海之後得寵的內監總管,又是李蓮英入宮的推薦者,在內監中輩分最高,專橫跋扈,不可一世。結合珍妃久被幽廢的情況,這一說法也很難說沒有一點道理。
  
  西太后殺死珍妃後,就挾持光緒帝西逃了。八國聯軍入城第二天,珍妃的屍體由留宮內監從井中撈出,草草淺葬於京西田村。西太后迴鑾後,為了鉗制輿論,掩蓋自己殺害珍妃的罪行,偽善地宣稱珍妃因“隨扈不及殉難宮中”,並追封珍妃為恪順皇貴妃。
  
  珍妃不幸慘死的真相披露於世後,引起了人們對她的無限同情。一批正直的官僚、士大夫知識分子如朱祖謀、李希聖、范肯堂、李岳瑞、惲薇孫等人均曾托詞寓諷。惲薇孫著名的《落葉詞》就是描寫珍妃之死的:“金井一葉墮,淒涼瑤殿旁;殘枝未零落,映日有輝光;溝水空流恨,霓堂與斷腸;何如澤畔草,猶得宿鴛鴦。”珍妃的老師文廷式在聽到珍妃慘死的消息後,無限悲慟,特作《落花》詩8首,以示哀悼。繼又作古宮詞24首,敘景仁宮往事,由授讀內廷直至珍妃被幽廢墮井,可視為珍妃的小傳。其詞淒絕、哀惋,備極沉痛,令人難以卒讀。這些詞章既是歌哭,也是對西太后暴逆無道的抗議。
  
  最後,還要提一下的,就是在清末少數野史筆記小說中還流傳一種說法:說西太后並非非要殺死珍妃不可,珍妃被害純係“崔某之意”。如《清宮遺聞》說:“推妃墮井乃內監崔某意。西後且云:”予向言遭亂莫如死,非必死珍妃,乃予一言,崔遽墮之井。予見崔,心輒怦怦動,因謫崔,調李蓮英為內監總管。‘“這是西太后為了開脫自己的罪責,故意嫁禍於人。我們只要稍加思索,不難知道:崔玉貴縱然膽子再大,若無西太后嚴旨,無論如何也不敢去殺死一個妃子。因此,這種說法是根本不可信的。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