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性德的詩詞在清朝乃至當代都很受人追崇,他的詩溫婉動人,讓人感覺直入人心。納蘭性德的一生雖光芒萬丈,卻也命運多舛。康熙帝喜歡詩詞,尤其是納蘭性德的詩詞康熙帝特別喜歡。有傳納蘭性德與康熙爭風吃醋,這是真的嗎?
納蘭性德的“人生若只如初見”、“我是人間惆悵客”、“當時只道是尋常”等名句膾炙人口,而他也以乾隆欽定的“賈寶玉”、梁啟超盛讚的“清初第一才士”、“蘭迷”們鍾愛的容若公子為人熟知。中南大學文學院教授楊雨依4月在《百家講壇》主講“納蘭心事有誰知”系列節目修訂的新書《我是人間惆悵客:聽楊雨講納蘭》,本周由中華書局出版。書中對一些熱點問題,比如納蘭性德是不是“賈寶玉”的原型,納蘭和康熙是不是“情敵”關係進行瞭解讀,此外,除了對納蘭詞進行了細膩分析,還拓展了以納蘭為中心的複雜關係、歷史背景。
楊雨在書中表示,宋詞幾乎成了後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然而,在清代詞史上,卻有一位頗富傳奇色彩的詞人橫空出世。他的小詞被認為深得唐、宋小令之神韻。這就是清代初年的著名才子納蘭性德。圍繞納蘭性德有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比如人們認為他與小說《紅樓夢》有著密切的關係,據說乾隆一口氣讀完《紅樓夢》之後,說這寫的是納蘭家的事。而《紅樓夢》男主人公賈寶玉的原型,就被認為是納蘭明珠的長子納蘭性德。
楊雨認為,《紅樓夢》畢竟只是一部小說,而小說的人物、情節都是允許合理虛構的。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我們不能僅憑感覺斷言:賈寶玉家裡的那些事兒,就是納蘭他們家的事兒。不過,賈寶玉確實在很多方面特別像納蘭。比如《紅樓夢》中的賈寶玉最後看破紅塵,遁入空門;現實中的納蘭性德在經歷過人世間的種種悲劇之後,自號“楞伽山人”,無疑也顯示出他的內心對紅塵俗世的厭倦與迷茫,企圖擺脫現實中種種虛幻現象的束縛,達到心靈的明澈與自由。
此外,也有人認為康熙與納蘭,明裡是君臣的名分,暗中卻是“情敵”的關係。影視劇中有這樣的情節,康熙皇帝明知納蘭與他的表妹情深意篤,納蘭甚至還懇求過皇帝成全他和表妹,不要將表妹當成秀女選入後宮。可是康熙見到這位女子後,被她的姿容所征服,不顧納蘭的懇求,仍然橫刀奪愛,將她變成自己寵愛的妃子。楊雨在書中表示,根據記載,納蘭在康熙身邊擔任侍衛時,在皇帝面前的態度是虔誠恭敬、充滿敬畏之心的,言行舉止都有禮有節。況且,惠妃於康熙九年(1670)即已生下皇子,她入宮的時間就更早了。而康熙九年,納蘭才十六歲,還沒中舉人,更不可能成為康熙身邊的侍衛。懇求皇帝成全他和戀人、和康熙爭風吃醋這樣的故事,顯然更像是虛構。
書中楊雨也講述了康熙與納蘭之間的君臣矛盾。別人眼中,納蘭“榮任侍衛”成為皇帝身邊最近的人,但在納蘭卻並非如此。納蘭在事業上確實是有雄心壯志。比方說,他曾主動請纓,渴望到平定吳三桂叛亂的前線戰場建功立業;他也曾希望像其他進士那樣,去一個職能部門,或者去當個地方官,哪怕是當個知州、知縣也好,作為一方父母官也能有所作為,造福一方百姓。可是現在,他卻不得不像個奴才一樣,時時刻刻圍著皇帝轉,這樣的生活,一過就是九年。這跟他的生平志向實在相差太遠。官場的歷練並沒有讓納蘭變得世故圓滑,反而讓他更清醒地意識到:用犧牲自我的個性作為代價,去換取所謂的仕途顯達,對於他的人生追求而言是多麼虛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