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真實的慈安太后善管理:慈安太后的手段不亞於慈禧?

  慈安慈禧是東西兩宮太后,一直以來慈安被誤認為軟弱無能,沒有才幹,是個窩囊太后。其實歷史上真實的慈安太后,是一個大智若愚的政治家。她的政治才華絕不遜於慈禧,若不是早逝,晚清的歷史一定會改寫。

  慈安太后鈕祜祿氏,出身於世代官宦之家,從小受過良好教育。她16歲入宮就被咸豐皇帝封為貞嬪,之後一路高昇,在四個多月的時間裡,迅速登上皇后寶座,其晉陞速度之快,在清代歷史上絕無僅有。

  今天,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一些畫像,可以讓我們看到慈安當年的風采。這兩幅是慈安年輕時的畫像,這一幅反映出她中年時期的面貌,這幅朝服像讓人們看到慈安母儀天下的富麗華貴。

揭秘真實的慈安太后善管理:慈安太后的手段不亞於慈禧?.jpg

  欣賞著這些畫像,人們不禁疑惑,年僅16歲的慈安,到底有著怎樣的迷人魅力,能夠在數月之內連獲晉陞,榮登上皇后寶座的?

  先來看慈安對後宮的管理。被冊封為皇后時,慈安年僅16歲,但您可別小看了這位年輕的皇后,在美女如雲的後宮,在多情好色的咸豐皇帝身邊,她憑借自己超凡的人品和管理能力,成功地處理與妃嬪的關係,有效地維護和皇帝的夫妻感情。

  咸豐皇帝即位後,國家內憂外患,作為一國之君,他內心無比憂悶,情緒上喜怒無常,有時候不免拿身邊的妃嬪、太監、宮女等人出氣。作為皇后的慈安,一方面理解皇帝內心的煎熬,不時以柔情軟語加以寬解;另一方面對那些無辜受到處罰的人,她也想方設法好言安慰。史書記載,“妃嬪偶遭譴責,皆以中宮調停……”中宮,說的就是慈安。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咸豐皇帝眼見大好河山慘遭塗炭,自己又不能力挽狂瀾,無奈之下寫下“且樂道人”四個字,並讓人懸掛在寢殿內。“且樂道人”傳達出皇帝的自暴自棄,大臣和妃嬪們看到皇帝如此頹廢,都心急如焚,卻沒有一個人敢去勸說。唯獨慈安聽說此事後,苦口婆心地勸說咸豐皇帝,命人把字幅取了下來。

  咸豐皇帝心機深沉,連身邊的心腹大臣都難窺一二,唯獨對慈安特別信任。在彌留之際,咸豐皇帝把慈安召到身邊,傳授密旨一道,給她臨機處置任何人,尤其是慈禧的最高權力。隨後,他又交給慈安一枚“御賞”印,八位顧命大臣發佈的任何政令,都要蓋上“御賞”印才能有效。由此可見,在咸豐皇帝心裡,慈安佔據著多麼重要的地位。咸豐皇帝駕崩後,原本沒有政治野心的慈安,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她不得不面對自己不感興趣的國家政務。然而,朝臣們很快就發現,慈安太后的政治頭腦和韜略,同樣不容小覷。

  年幼的同治皇帝即位後,慈安和慈禧開始了兩宮太后垂簾聽政的政治生涯。一段時間後,大臣們逐漸發現,慈安優於德,她賢明寬厚,有著巨大威望和無與倫比的凝聚力;而慈禧優於才,她機智敏銳,大小政務都能從容處置。兩宮太后各有所長,相得益彰,配合默契,在共同垂簾聽政那段時期,政策還是比較英明的。

  史料記載,聽政時,慈安提出的問題,往往能抓住核心,切中要害,而且都是關乎國家未來的大問題。更重要的是,慈安深謀遠慮,從一開始就考慮到兩宮太后的內部團結,是垂簾聽政的基石。為此,她體現出一個政治家的博大胸懷,在同治皇帝的撫養問題上,做出了周密的安排。

  按照清朝的規矩,妃嬪的兒子被選為皇太子,必須過繼給皇后,交由皇后撫養。照這個規矩,年幼的同治帝應該由慈安來撫養照顧,而他的生母慈禧則無權撫養,甚至隨便看一眼都不行。

  然而,慈安考慮到當時情況特殊,如果再照以前的老規矩辦,難免會產生弊端。聰明的慈安,於是請慈禧和自己同居養心殿,共同撫養6歲的同治皇帝。慈安的做法,固然破壞了宮中的規矩,而且暗存危機,很可能將來被慈禧和同治這對親生母子排斥或駕空。

揭秘真實的慈安太后善管理:慈安太后的手段不亞於慈禧? (2).jpg

  就連慈禧也在意外和驚喜之餘,疑惑地問慈安為什麼要這樣安排。”慈安微微一笑,解釋道:“現在是非常時期,我們兩個寡婦撫養一個孩子,如果不幸被奸人造謠離間、搬弄是非,國家大事就付之東流了。現在我們兩宮太后同居一處,朝夕相處,坦誠相待,讒言自然也就杜絕了。”

  聽了慈安一席話,慈禧感動的同時,非常佩服慈安的胸懷氣度和大局意識。此後,兩宮太后同心同德,很快穩定了政局。她們倚重朝中的賢臣,啟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一批優秀漢臣,使得同治年間出現了“中興之象”。

  與政治人物慈禧比起來,慈安雖然對權力不感興趣,但她的政治才華毫不遜色。慈禧有才幹,又有強烈的政治慾望,雖然起初並不十分在行,但很快就進入了角色。慈安比較超脫,不喜歡政務,日常事務就放手讓慈禧去做,她樂得輕鬆自在。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慈禧可以任意而為。在朝政大事上,還得是慈安說了算。因為雖然都是太后,但慈安為嫡,慈禧為庶,在“嫡庶之分”的禮制束縛下,慈禧不敢逾越,凡是遇到朝政大事,她都要徵詢慈安的意見,絕不敢擅自主張。

  據史料記載,誅殺臨陣逃脫的兩江總督何桂清,賜死驕奢貪淫的勝保,賞給曾國藩、左宗棠等人爵位,都出自慈安的意思。對於東宮太后慈安的德行與行事風格,老百姓多有贊同,當時的民間,甚至出現了“東宮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額手稱頌”的說法。

  在誅殺慈禧的心腹太監安德海一事上,慈安更是顯露出非凡的決斷力。安德海倚仗慈禧的寵信,胡作非為,肆無忌憚。朝中大臣,甚至連同治帝都懼他三分。一時間,安德海志得意滿、勢焰熏天,他一個太監,竟然張燈結綵,大擺酒宴,正式迎娶徽班美人馬賽花為妻。對於安德海的所作所為,慈安從來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沒有表示過半點不滿。她忍而不發,耐心地等待著安德海自尋死路。

  清朝祖訓規定:太監不得出宮,犯者殺無赦。得意忘形的安德海,將這條鐵律忘得一乾二淨。公元1869年8月,安德海請求慈禧派他到江南置辦龍衣,獲得許可後,他一路招搖,途經山東境內時,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拿獲。丁寶楨迅速將此事上奏朝廷,雖然慈禧有意袒護,然而早已忍耐多時的慈安“立命誅之”。慈安太后下令殺掉安德海後,朝野上下無不拍手稱快,對慈安的決斷力深表佩服。

  小事不在乎,原則絕不讓,這就是慈安。慈安的存在,對慈禧有著相當的震懾作用。然而,天不假年,公元1881年春天,慈安突然崩逝於鍾粹宮,終年45歲。

  慈安的猝死,對清王朝的影響是重要的。慈禧從此大權獨攬,唯我獨尊,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清王朝的覆滅。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