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十大高手 董海川(八卦掌拳術創始人和主要傳播者)

晚清十大高手 董海川(八卦掌拳術創始人和主要傳播者)

  家庭背景

  董海川(明魁)祖父董博軒為董家十三代遷居河北文安朱家塢村,有二子:董守興,董守業。

  其父董守業有三子:長子德魁,次子明魁,三子武魁。董海川幼時與堂兄董憲關係甚密,董憲喜文善武,必盡其術。受其影響,董海川嗜武成癖,與董憲形影不離,常往來雄縣與文安以武會友。早年便在河朔地區響有威名。聽長者講,明魁幼時聰明過人,嗜武成癖,終日研文武二途,家傳武藝一點既通,並秉性剛直,疾惡如仇,時為貧弱者打不平。青年時認求真諦,行走江湖,雲遊四方為不給家鄉族人招惹麻煩改名「海川」容納江海百川之意。清嘉慶二年農曆十月十三日,董海川出生在直隸文安縣朱家務村的一個農民家庭。董氏家族於明朝初年由山西洪洞遷至河北稿城,後分化出很多支系,其中一支遷至河北雄縣開口村,到了董繼德這一輩,董氏家族再度遷居文安縣富管營村,後因屢遭水災,移居朱家務,從此安定下來,繁衍生息。

  董繼德有兩個兒子,其中之一便是董海川的父親董守業。董守業務農為生,也有人說他擔任鄉間的私塾先生,還有傳言說他潛心研習少林武術。如今,各種傳聞已經無法考證,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父親在武術上的造詣絕沒有兒子董海川高。董守業有三個兒子,老大德魁;老二明魁,也就是董海川;老小武魁。

晚清十大高手 董海川(八卦掌拳術創始人和主要傳播者)

  人物生平

  生於清代清嘉慶三年,原名董明魁 ,清朝河北省文安縣朱家務村
人。一般認為是八卦掌拳術的創始人和主要傳播者。年輕時求功名未成,立志博學眾家之長。於清道光五年(約1824年),時年26歲遠遊吳越巴蜀,以武訪友,歷險搜奇,一去十三載。於道光十八年,年近四十餘回歸故鄉,已改青年時之剛烈。朝夕習練揣摩,傳授族人。時常外出數日,家人不知何為,問言訪友。

  董海川身材魁梧,臂長手大,臂力過人,擅長技擊。少時家貧,自幼嗜武,年輕時因誤傷人命,奔走他鄉。相傳在安徽九華山得遇「雲盤老祖」傳授其技,創立了八卦掌。

  少時家貧,自幼嗜武,年輕時因誤傷人命,奔走於他鄉。

  清朝咸豐年間,董海川流落京師,有傳為隱姓埋名成為太監到王府當差。(其實系太平天國所派臥底探子,與慈禧太后身邊近身侍衛交厚[該侍衛功力極深,後被追殺潛逃],宮內消息由該侍衛傳遞給董海川)

  董海川在王府當差時,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才為人所知,一日,太極拳名師楊露蟬奉召在肅王府與府中拳師比武,連戰連勝,最後竟將一拳師擲於園網之上。是時董海川手托菜盤由此經過,立即飛身上網救起拳師。董海川遂與楊露蟬相鬥,雙雄對峙,勝負難分。從此太極拳與八卦掌各立門戶,桃李盈門,流傳後世。董海川壽享高齡,臨歿昏惘,仰臥床上,兩手仍作換掌式,直至氣絕。八卦掌流傳國內外,迄今不衰。董氏傳人層出不窮,其墓已遷至北京西郊,重修一新。

  董海川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冬季逝世,原葬於北京東直門外小牛房村旁,1980年遷葬京西萬安公墓,有碑銘數幢環墓前後,後世編有多種崇尚董海川武功的傳奇故事,其中以武俠小說《雍正劍俠圖》,影響最廣。該書中以童林(字海川)影射董海川,給董海川生平和八卦掌淵源染上了一層神奇色彩。

  文安縣(河北),2016年1月29日 (體育)董海川祖居紀念館建成董海川金箔泥塑像
1月29日,在河北省文安縣董村管區朱家務村,董海川第六代後人為來訪者介紹董海川事跡。為紀念八卦掌創始人董海川(1797——1882年)、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八卦掌,文安縣以董海川祖居為基礎,恢復祖居舊貌,並修建寬1米、高1.2米的董海川金箔泥塑坐像。

  武術經歷

  名手出冀中

  董海川少時家貧,少年時在鄉間曾習武術,後離開家鄉,小時候,董明魁跟「威名震河朔」的堂兄董憲

  朝夕相處,形影不離,他向堂兄學習武技,二人常往來雄縣與文安以武會友。董明魁身體健壯,力量驚人,兩隻胳膊長得也比一般人長,很多古書記載他的雙臂「下垂過膝」。到十六七歲的時候,因為家境貧寒,明魁無法繼續深造學業,他於是把全副精力都集中在對武功的鑽研上,功夫不負苦心人,明魁打下了深厚堅實的功底。

  龍形遊天下

  26歲的董海川遊吳越,過江皖,走巴蜀,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所走之地包括河北、河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地的名山大川,拜訪各地高人隱士及武林高手。他到一處,訪一處,學一處,常與人比手,驗證所學。走過寒暑秋冬,氣候在變,身邊的景致也在變。北方的山粗獷,南方的山靈秀,北方的河奔放,南方的河蜿蜒……就像武術一樣,北方的武術大開大合,南方的武術注重細節。董海川覺得,人的生命原本就是一段看不到終點也無法有歸途的長路。

  後來在盤山道長的傳授下,董海川學會了八易寒暑掌法、步法、單練及徒手器械。練完功,董海川便在山洞裡打坐,即使閉著雙眼,他依然可以感覺到穿梭在身邊的午後的光線,聽到清涼的風聲,還有樹葉落地的刷刷聲。董海川接觸到了《易經》,以陽爻和陰爻相配合而成八個符號,分別是乾、坤、坎、離、震、艮、巽、兌,代表天、地、水、火、雷、山、風、澤,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來象徵各種自然現象和人事現象,八易寒暑法則是把八卦中的八個符號,作為八個方位用於武術技擊。

  八年後,董海川藝成下山。從雄縣開口的翻子門拳到南方道教的轉天尊、八易寒暑掌法,這些都成了董海川之後創編八卦掌的基礎。他在遊歷大山名川,遍訪各派隱士高手過程中,通過學習、切磋,所吸收的一些技藝、招法,都成為之後八卦掌的生動素材。

  大隱隱於宮

  據記載,清朝當太監的大多出自兩個原因,一是自幼家境貧寒,以太監作為謀生之路。二因犯有重罪,淨身當差可免於一死。打抱不平殺害朝廷命官後董玉托在清廷總管內務府當差的朋友保舉,董海川到王府當太監,一是可以把之前的命案勾銷,同時也是因為,董海川始終沒有忘記義軍派他混入京城的重托。
正在此時,董海川一個提氣騰空,輕靈躍起數尺之高,如旋風旋轉而下,落地無聲。肅王當下賜他七品首領太監,取代沙回回任護院總管。

  人物評價

  明魁自幼聰穎,記憶力很強,到了6歲的時候,就已經識得很多字了。董明魁是個很有性格的人,不喜歡的東西他碰也不碰,喜歡的就瘋狂喜歡。無論寒暑,他始終堅持白天學文、夜晚習武,他嗜好武術幾乎到了瘋狂的狀態,時時刻刻腦子裡都在琢磨著武術,只要跟武術有關的道理,他一點即通;而且能夠舉一反三。

  明魁愛恨分明,秉性率直,嫉惡如仇。當時社會動盪,山東河北一帶常有強盜出沒,明魁常常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俠義的名聲傳播四野,不僅在本村名號響亮,即使是周圍的村莊也都知道他的大名。遇到無法應付的強盜土匪或者是麻煩,人們常請明魁出面幫助解決。

  董海川用所有的時間和道長學習武術。每天凌晨,當鳥群開始發出此起彼伏清脆聲音的時候,董海川便開始練功了,天空濛著一層灰色的藍,然後逐漸地清晰透亮起來。冬天黑的,樹枝上會有冰冷的露水滴下來,寒風刺骨凜冽,凍得渾身都在發抖,似乎能聽見自己牙齒撞擊的聲音。

  人物軼事

  剿匪不忍

  明魁早就聽說在大城縣王家口駐紮著一股強盜,為首的叫「九奎」,他一直找機會想要為民除害,好好收拾這幫強盜。一天,明魁收到了一封邀請函,來信的不是別人,正是強盜頭子九奎。真是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你闖進來。明魁心想,這個強盜頭子真是自不量力,居然敢找上門來叫板。「我倒要會一會這九奎,看看他到底是何方神聖。」明魁藝高人膽大,隻身赴約。令明魁沒想到的是,胡九奎對他非常客氣,見面行禮後,畢恭畢敬地說:「久聞先生行俠仗義,見義勇為,非常佩服。」九奎對明魁說,自己做強盜也是為生活所迫,「我知道我們做的是不光彩的事,但是這麼多兄弟跟著我,我也不能不管他們,不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沒飯吃。咳,我也實在是沒有別的法子了,請先生為我們想條出路……」

  明魁深深歎了一口氣,他知道年景不好,生存困難,他深知自己也沒有幫助這些強盜的能力,亦無法讓他們走上正路,所以婉言謝絕了九奎的飯局,告辭回家。此後,遠近還是經常有人請明魁出面幫忙剿匪,但明魁從此避而不出門。

  打抱不平

  董海川告別道人師父藝成下山之後,雖然經過歲月磨練個性收斂成熟了許多,但是嫉惡如仇的脾氣還是沒有改。

  這一天來到蘇州。正在欣賞小橋流水的董海川恰巧目睹了蘇州知府強搶民女的惡行,為搭救民女,董海川夜闖府衙,一掌結束了蘇州知府的命。殺害朝廷命官,董海川一夜之間成了被朝廷追捕的欽犯,好不容易逃出蘇州城後,董海川從此過上了居無定所的逃亡生活。

  流亡到河南後,董海川受農民起義軍之托,身負重任奔京都而來。

  路過灞州的時候正趕上這裡一年一度的廟會,街市上人頭攢動,人群熙熙攘攘。

  董海川見一夥混混正與一位賣白蠟桿的老人爭吵。見這夥人欺負老人,圍觀的人怒不敢言,董海川一打聽才知道,這夥人是當地有名的惡霸,他心懷不平,上前勸解,歹徒不但不聽勸阻而且突然出手。董海川一錯步,輕輕閃過,對方撲了個空,惱羞成怒中爬起來就朝董海川身上踢,董海川一把抓住對方腳脖子,往前輕輕一送,那人仰面朝天摔倒在地,踉踉蹌蹌爬起來轉身就跑,不一會兒工夫就找來二十多人,個個手持兵器,一擁而上。董海川大喝一聲,舞動白蠟桿四面迎擊,打死、打傷多人。這撥惡霸與官府勾結,早有人報知灞州知府,董海川被捕入獄。當天晚上,董海川抖動雙臂將鐐銬崩斷,越獄潛逃。為避風頭,他來到塞外張家口董玉家避難。

  露出「馬腳」

  有一次,董海川得罪了首領太監,被告到總管內務府主管民政的肅親王那裡,肅親王見董海川相貌不凡,器宇軒昂,將他留在自己府中,從此董海川便在肅王府當差。連年的流亡生活使董海川的性情比以前溫和忍讓了許多,農民起義軍失敗,原計畫付諸東流,董海川更加隨遇而安,忍辱生活。在肅王府當差多年,沒有人知道董海川是武術大師,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才露出「馬腳」。

  這天,肅王大宴賓客,肅王府高朋滿座,肅王心情非常好,叫來護院總管沙回回為大家演武助興。肅王命董海川上茶,當時,人們都在圍觀沙回回表演,茶送不過去,董海川一急之下,手托茶盤,縱身躍上大殿,自殿前賓客桌前飄落,靜無聲息,茶水竟然一滴未灑,肅王及賓客大吃一驚,大家都沒有想到這個端茶送水的太監有如此好身手,於是都吵著讓董海川表演,盛情難卻,董海川練起了轉掌之術,似行雲如流水,腳步生風,時而翻身如雄鷹,時而轉身如潑猴,時而躍起如小燕,變化萬端……在場的所有人都看得目瞪口呆,全場鴉雀無聲。正在此時,董海川一個提氣騰空,輕靈躍起數尺之高,如旋風旋轉而下,落地無聲。

  太極八卦

  永年縣南關楊露蟬,三下陳家溝投師陳長興,經十八年練成太極拳,戰勝了很多京城武林高手,楊露蟬名聲大噪,人稱「楊無敵」。

  董海川早已聽說了這個「楊無敵」,便派徒弟到瑞王府登門請楊露蟬一聚。

  一個是太極高手,一個是八卦宗師,在樁上你來我去,如蝴蝶翻飛,似流星劃過,看得眾人如醉如癡。兩人交手,時而疾風驟雨,令人眼花繚亂;時而風吹麥浪,招式變化層層疊疊;難分勝負。

  楊露蟬在與董海川比武後感歎:我與董先生比武只能比個平手,勝董海川很難。

  從此,太極、八卦這兩大內家拳派的鼻祖級人物結為好友,也促進了太極八卦兩大門派的交流溝通。

  生平考

  充宦官入府當差

  八卦掌名家李子鳴先生生前曾以《有關董海川身世之謎》為題,撰寫文章記述:

  董海川藝成後,投身太平天國,因身負使命入京,割閹臥底,以為內應,尋機刺殺咸豐,後因義軍敗北,咸豐病故熱河而棲身內廷。 想前人治學,以嚴謹著稱,樹碑立傳更處以謹慎。鑒於墓誌所載:「不意中年韜司馬公之故轍,竟充宦官,先生疾惡如仇,時露英氣,同人即起猜嫌,改隸肅邸」之語,文中所用不意、竟之言詞,無形中顯露出作者對其師身世的不解及感歎。至於司馬遷受宮刑而成廢人之事,世人皆知,墓誌作者於此特示例提及,其用意何在呢?

  查清室太監來源有二,一者自幼家境貧寒,倚此做為謀生之路。二者因犯有重罪,淨身當差可免處死。 值得提出的是,刻石於1883年墓誌背陰的一段銘文,今少有提及,史學界亦沒有給與高度重視。文中記述:「脫令壯年,仗劍以從軍,吾焉知其不掃蕩乎煙塵」。想來「壯年仗劍從軍」當在「中年充宦官」之前,如何看待董海川的「壯年仗劍從軍」,先今觀點不一,且由於時隔久遠,今人已無從考證。1928年秋,萬籟生先生所著《武術匯宗》中關於:董後觸律,受腐刑,廢為宦者,供職內朝的記述與上說頗符,且與傳言中董因故犯有命案頗多吻合,似較為可信。晚年傳拳民間,聲名顯赫

  清道光三十年(1850)前後,董海川因故北來京城,投身四王府當差,因「疾惡如仇,時露英氣,同人即起猜嫌,改隸肅邸」。此後董公武技漸為人知,並首開武術界之先河,取依圓走轉變換掌勢之法,創八卦掌之雛形「轉掌」,始授門徒。清同治十三年(18
74)後, 僅見於墓誌碑陰中所記門徒,就達五十六人,董海川聲名遠震。不數年,董公所傳掌勢經後人「復安易理,定八卦合五行加添招術,代代傳流」,遍佈各地
.形成武術一大門派 .

  籍貫

  董海川,河北省文安縣城南朱家塢村人。其董氏家族於明朝初年,由山西洪洞遷至河北稿城,約在明永樂年間(1403-1424)一度分化,其中一支遷至今河北雄縣開口村(原屬霸縣)。數代後,開口村董繼德再度遷居文安縣富管營村。後因屢遭水患,移居朱家塢,至今已傳襲繁衍二十一代。據實地走訪文安調查證實:董繼德生有二子董守性、董守業。其中守性無後,守業有子三人,長子董德魁、次子董明魁、三子董武魁。董明魁即後世八卦掌創始人董海川。生卒考 有關董海川的生卒年代,今人說法不一。早期記述多言其生於清嘉慶二年(1797),卒於光緒八年(1882),享年八十五歲。此說迄今仍為不少八卦掌界同仁所沿用。

  最早對此提出異議者,見1932年由許禹生(1878-1945)先生主編的北平《體育月刊》一卷五期文《記董武師》,文載:「董海川卒時年六十又六」。 今中國武術研究院康戈武先生在其《八卦掌源流之研究》一文中出具文安董氏故里董紹勤老人提供的材料:董海川比董書山大四十歲,書山生於1853年,故海川應生於18
13年,即清嘉慶十八年。

  然而董氏家族後裔對此說法不一。據朱家塢村董學賢的叔父董紹亭老人1990年提及:董明魁比我父親董書山大六十歲,我父親又比我大五十六歲,我現年七十七,生於19
13年,我的父親董書山生於1857年,按我父親的生年,前推六十年,是1797年,所以董海川生於清嘉慶二年,卒於光緒八年才是正確的。

  此外,民間尚零散流傳有生於清嘉慶元年、嘉慶六年、九年的不同論述,其眾說紛紜可見一斑
.清末文舉、尹福早期弟子曾增啟,字省三,原名金毓慧(1862-1951)在其著作《八卦轉掌匯覽》中記述:「太師同治四年北來」。 由此推算,董海川如生於清嘉慶二年(1797),那麼同治四年,即1865年北來京師時的年齡為68歲。考慮到人的正常生理,今人60歲業已退休。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以如此高齡入府當差的可能性令人質疑。

  據已故李子鳴先生在《董海川先師軼事》一文中寫道,尹福從師董海川時:「當時先師年五十有餘,盤腿坐在炕上」。 今尹福曾孫尹希聖證實:據老姑奶奶(尹福之女尹金玉)提及,曾祖父20歲,拜董海川為師,當時董公盤腿坐在炕上。

  而尹福生於清道光二十年(1840),20歲當為1860年前後,倘若董海川果真生於17
97年,那麼1860年時,董公業已六十有三,而非「五十有餘」。 ……(
限於篇幅,諸多論證示例從略) 通過對董海川生平履歷的走訪取證,結合繁雜的文史資料對比調查,客觀的認為:董海川約生於清嘉慶十八年,卒於光緒八年冬,享年約69歲的記述,較為真實可信。

  緬懷紀念

  碑銘

  八卦掌自清末董海川先生傳世至今,由於缺乏詳盡的記述和史料考證,不知其確切來源。現將董海川先生墓地原碑的碑文和遷墓後的碑文抄錄如下,供廣大武術愛好者研究考證。

  第一碑

  正面

  光緒九年碑銘

  董先生志銘

  先生姓董,諱海川,世居文安城南朱家務。少任豪俠,不治生產。法郭解之為,濟困扶危,不遺餘力。性好田獵,日騁於茂林之間,群獸為之辟易。及長,遍遊四方,乃過吳越巴蜀,舉凡名山大川,無不應臨搜奇,以壯其襟懷。後遇黃冠,授以武術,遂精拳勇。不意中年蹈司馬公之故轍,竟充宦官。先生疾惡如仇,時露英氣,同人即起猜疑,改隸肅邸。因老乞骸,始得寓外捨。
請藝者自通顯以至士賈與達官等幾及千人,各授一藝。嘗遊塞外,令數人各持利器,環而擊之,先生四面迎拒,捷如旋風,觀者群雄,無不稱為神勇,憚其丰采。及至彌留之際,從人啟其手足,誠如鐵漢。越三日端坐而逝,意者以為羽化。都中門人服縞素者百餘人。因塋葬於東直門外,距城里許。哀痛難忘,議立表識,以伸響往之忱!

  光緒九年春二月立石

  陰面

  徵者攸遠

  先生之閒氣之所鍾也!何生而有異於人?脫令壯年,仗劍以從軍,吾焉知其所不掃蕩乎煙塵?即不幸而為隱君子,亦可蠖屈以完身。乃郁哲而白圭有玷,豈其有隱痛,而生不逢辰?然身雖泯,而名則榮。其誰曰,不抱璞而全生。嗚呼!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不禁抗懷屠狗,獨黯然其銷魂!

  門生:尹福、馬維棋、史繼棟、程廷華、宋長榮、孫天章、劉登科、焦毓隆、谷毓山、馬存志、張均、秦玉寬、劉殿甲、呂成德、安分、夏明德、耿永山、魏吉祥、錫章、王辛盛、王懷清、沈長壽、王德義、宋紫雲、宋永祥、李萬友、樊志湧、宋龍海、王永泰、彭連貴、付振海、王鴻賓、谷步雲、陳春林、王延桔、雙福、李長盛、徐兆祥、劉寶珍、梁振圃、張英山、郭玉亭、趙雲祥、張全奎、焦春芳、劉鳳春、司元功、張鐸、清山、何五、何六、郭通海、徐鶴年、馮濂、李壽年、陳泮。

  小門生:

  張逸民、馬貴、楊峻峰、劉金印、文志、奎玉、王志、世亭、居慶元、劉印章、耿玉林。

  碑陰面

  銘曰:

  先生之閒氣之所鍾也!何生而有異於人?脫令壯年,仗劍以從軍,吾焉知其所不掃蕩乎煙塵?即不幸而為隱君子,亦可蠖屈以完身。乃郁哲而白圭有玷,豈其有隱痛,而生不逢辰?然身雖泯,而名則榮。其誰曰,不抱璞而全生。嗚呼!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不禁抗懷屠狗,獨黯然其
!

  大清癸未春

  鐵嶺貴榮撰

  瀋陽清山書

  第二碑

  正面

  文安董公墓誌

  名之於人大矣哉,有汲汲求名而名不傳者;有操必勝之術,而乃韜光養晦,轉以自匿。久之宏中肆外,而名以日顯若。吾師董公殆其人歟。公諱海川,文安人,生有神力,幼以武勇名鄉里。弱冠技益精,訪友於江皖間,迷失道入亂山中,終日不得出,饑困無聊,度無生理。忽有人於山巔招之以手,乃攀籐附葛而上,至則其人謂之曰:師候汝久矣。因導之行見,廟宇奇幻,類非人世。蜿蜓而入,歷數處,一道者裝,童顏鶴髮,遙之曰:「汝來何遲乎。」遂日授以擊刺進退之法,煉神導氣之功,凡其所傳,皆乎平日所未聞未睹者。居久之,又謂曰:「汝行矣,可以問世矣!」遂麾之使出,比回視,則煙雲飄渺,已失其處噫。此公至誠所感,所遇者殆仙歟。公神力得自天授,而技藝又獲自仙傳,此後遂無有能致之者。後緣事入肅邸效力,蒙賞七品首領職,以故。公在都之時多。公性情退讓,不欲見異於世,然既負絕藝,遊其門者,常數十百人,名由是歷久彌彰。公往矣,至今都人士猶嘖嘖稱道弗哀,福等久忝門下,未忍沒其芳,微用特略志梗概,銘諸點石雲。

  大清光緒三十年在門逢執徐仲春上完。門人尹福等敬立

  第三碑

  林武正宗

  董公墓誌

  董公海川,河北文安人,力大貌奇,方腰駢肋,素好技擊,勇武過人。弱冠後佚失江南九華山上。得仙傳,藝遂大精,十數武士圍攻,手到皆疲。尤有奇者,屋上黃鳥群噪,公聳身上跳連擒其三;更有劍戟專家,特與公賽,公則赤手空拳奪其械,踏其足,賽者皆糜。公手長過膝數寸,故拳掌出人意外,皆難防範。因有異術,名噪一時,爭相師事,前後門徒不啻千百,深恐枝派繁演,系統紊亂,公議二十字傳統,並刊碑以垂永久。

  傳統字:

  海福壽山永強毅定國基

  昌明光大陸道德建無極

  中華民國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馬貴、馮俊義、何書奎、張殿凱、尹玉章、盧書魁等公立

  第四碑

  國術先覺

  公安董公墓誌

  公董氏諱海川,文安人,生有大力,以武勇稱於鄉里。弱冠後,遂以武術名遊其門者,約有數十百人之多。至今,都人士猶稱道弗哀,此其藝斷非常人所能及也。蓋當公之略歷,始知公之挾藝,實為得之於仙矣。至於仙轉之妙,前人論之綦詳,書魁毋庸贅述。所最令人欽佩者,公之性情退讓,不欲見異於人,而卒享大名於後,世噫公之藝術,冠絕群倫,書魁雖未得公為徒,而既私淑諸人,殆無異親炙於公門下也。書魁受業獲益良多,故感公之大德,而銘之於石雲。

  第四世後學盧節魁等敬立

  第五代後學汪慧敬書

  中華民國十九年歲次上章敦仲春日上

  誕辰218週年

  中國經濟網北京10月27日訊(記者徐克強)八卦掌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0月24日,在中國藝術家協會八卦掌藝術研究部的支持下,來自全國各地的八卦掌傳人和社會各界人士在北京會聚一堂,共同慶祝八卦掌創始人董海川先生誕辰218週年暨董海川文化園落成。

  北京市武術協會原秘書長毛新建出席文化園落成儀式並對中國經濟網記者介紹說,八卦掌始創於清朝咸豐年間。創建人董海川系河北文安朱家塢村人,自幼好武,遍訪名師高友,定居北京後,取眾家武術精華並結合道家易理中的陰陽八卦理論,創編出一種以掌法變換和行步走轉為主的拳術——八卦掌,以風格獨特、掌法卓絕和體系完整而享譽武林,並與太極拳、形意拳並稱內家三拳。董海川一生所授弟子大多是帶藝投師,這些弟子又多將八卦掌結合自己所學,從而使八卦掌呈現出諸多流派。現八卦掌各流派已傳承至第五代。

  2010年,伴隨著八卦掌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八卦掌在海內外更深入的普及傳播開來。在社會各界人士和八卦掌傳人的期待中,在北京市武術協會八卦掌研究會會長詹廠慶先生的奔走召集下,經過積極籌備運作,董海川文化園在八卦掌傳人和社會各界人士終於圓滿落成。

  據悉,董海川文化園落成之時,正值董海川先生誕辰218週年。大家以積極建設董海川文化園、推動中華武術發展來表達對一代武術宗師無比崇敬的情懷。參加董海川文化園落成儀式的與會代表表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八卦掌,必將在未來的國家發展中更好的成為廣大民眾喜愛的一項武術健身運動。

  門系流傳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後,董公「因年老氣骸,始得寓外捨」,常遊居弟子家中,專事授徒,「請藝者自通顯以至士賈與達官等幾及千人」。僅見於墓誌碑中所記門徒,就達56人,董祖師聲名遠播。董祖師所傳掌勢經後人「復安易理,定八卦合五行加添招數,代代相傳」,遍佈各地,形成武術一大門派。董祖師因材施教,各授其技,為後來八卦掌形成不同風格奠定了基礎,也為八卦掌的傳播作出了貢獻。

  董海川去世後,清光緒九年春,由尹福等弟子將董海川葬於北京市東直門外小牛坊村南,先後在墓前左右立四座碑紀念,記載其生平事跡。這座墓在「文革」中遭到破壞,後經八卦掌弟子李子鳴等人倡議,八卦掌各門人共同努力於1981年將墓遷至北京萬安公墓,並立碑為記。2006年時任第四屆北京八卦掌研究會會長的賈樹森先生等人倡議於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夕,在北京朝陽區柳芳南裡街心公園(原董海川墓地東直門外小牛坊村)安放董祖師坐像。

  著名傳人

  據萬安公墓董海川墓誌銘所載有六十九人,著名的有尹福、程廷華、馬維祺、史計棟、宋長榮、宋永祥、魏吉祥、樊志湧、谷步雲、劉寶珍、梁振蒲、劉鳳春、司元功等。

  未列入碑文的弟子有:全凱亭、阮古珍、梁世珍、賈岐山、張懷山、種香林、吳茂亭、李雲貴、梁樂等人。

  八卦掌由於歷代名人輩出,且風格各異,引起世人矚目。尹福、程廷華、史計棟、馬維祺、梁振普、劉鳳春、張占魁、劉德寬、宋長榮、宋永祥、樊志勇等八卦掌第二代傳人,是八卦門中公認的成就較大、建樹較高的佼佼者。這些人都是董海川的入室弟子,不過董祖師都是因材施教,因人授法,善於啟發弟子從實際出發,以《易》理悟拳理,因此第二代以走為母、以變為法,流派紛呈,不拘一格,後來有五大流派,分別是尹派、程派、梁派、史派、張派。其中,尹福和程廷華最為有名,程廷華還是一位民族英雄。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