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皇帝,生性柔弱,且好哭,當時清朝正處於內亂外患的艱難時刻,雖勵精圖治但難挽危局。於是咸豐皇帝開始變得消極頹廢,逐步走向“慢性自殺”的深淵。那麼清朝咸豐帝死前為何流淚呢?是不捨?還是懊惱自己的無能?
1850年正月道光皇帝死,咸豐即皇帝位,時年20歲。咸豐皇帝掌權時期,中國是一個內優外患紛至沓來的時期,第二次鴉片戰爭使大清皇朝丟盡了顏面。咸豐出奔熱河,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巨額賠款,使得國庫空虛,入不敷出;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從南方發生後,勢不可擋,橫掃大半個中國,一向以天朝上邦自居的中國,逐漸淪落為各國列強所共同角逐的半殖民地。一些學者認為前期的咸豐尚能勤於政事,勵精圖治以挽危局,但目睹天下大亂的局面,咸豐最終無計可施,終夜彷徨,漸漸走向消極頹廢。咸豐生性柔弱,性好哭,內亂外患,使他常常半夜落淚,每天只能以酗酒美女為伴,觀戲、環遊、狩獵,縱情享樂,想忘掉國恥。由於荒淫無度,身體日益虛弱,縱慾自裁,1861年死的時候只有31歲。
咸豐十一年三月壬辰,“鬼子六”奕訢的奏折引起了咸豐皇帝的注意,奏折大意是想到熱河來看看兄長,叩問起居,希望能夠得到批准。咸豐看了以後,親筆回信,內容如下:“別經半載,時思握手而談。惟近日咳嗽不止,時有紅痰,尚須靜攝,未宜多言,且俟秋間再為面話。”然而,恭親王萬萬沒想到,秋日裡等來的不是兄長的召喚,卻是兄長的死訊,三十一歲,剛過而立之年,便撒手人寰了。
其實剛到木蘭的時候,咸豐已經被查出患上了肺結核,症狀是咳痰、咯血、消瘦、乏力等,這個病相當棘手,太醫們一點把握都沒有,面對如此窘境,是個正常人就應該靜養才對。可咸豐卻不這麼想,他掙扎了一會後選擇了自殺。這個自殺並不是跳井上吊這樣的自殺,而是一種間接的自殺,帝王總有帝王的死法嘛:他借酒消愁,狂飲無度,使已經千瘡百孔的肺更加不堪重負;此外,還天天不忘看戲、翻牌子,夜夜笙歌、荒淫無度,一連串的行為導致病情越來越重,秋七月癸卯,終於如願解脫,離開了江河日下的大清國,徒留孤兒寡母在靈前哭泣。
皇帝這個職位多少人爭著搶著求之不得,可咸豐反其道而行之,得知自己身患重症後,好好風流了一把,火急火燎地希望自己早日殉職。那麼問題來了,咸豐幹嘛想不開,非要如此呢?常言道:好死不如賴活著,能多活一天是一天,不為自己考慮也該為妻兒考慮,祖宗把江山傳給了你,就指望你這樣?咸豐不是沒有這般考慮過,只是實在是因為命苦,苦到讓人絕望,拋家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