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很多圖書將慈禧太后描寫成刁鑽毒辣、不可一世的末世“女王”,這只是由於政治權威湮沒了她的女人特質。據說,慈禧太后喜歡遊覽,經常乘坐她的豪華大轎和馬車去頤和園、西山遊玩。
以往很多圖書將慈禧太后描寫成刁鑽毒辣、不可一世的末世“女王”,這只是由於政治權威湮沒了她的女人特質。這位講究品位、時尚的“老佛爺”,率先接觸並享受到了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現代物質文明,她享用電燈,乘坐奔馳車,最喜歡攝影和巴黎香水……
她的意識形態在不斷更新,思維方式也在不斷變化,而這也增加了她對“西洋物件兒”的喜愛,以至於其在頤和園內還引領了一股西洋風。而這股西洋時尚風最終刮出了頤和園,吹向了北京城乃至全中國。
清漪園自1888年更名頤和園後成為慈禧太后常年駐足之地,頤和園不僅見證了慈禧太后施展政治權威的“女王”一面,也遍佈著她作為“中國第一女人”引領時尚的足跡。
電燈照亮頤和園
頤和園樂壽堂正中,懸掛著一盞五彩繽紛的玻璃吊燈,而慈禧太后可以說是北京使用電燈的第一人。
有電之前,皇宮的室內照明多用蠟燭,間或使用油燈。清代晚期,國外的蠟燭進入中國,被稱為“洋蠟”,和本土的自產蠟燭混用。當時清宮不同等級的嬪妃享用“洋蠟”有固定的數量和規格。
讓電燈照亮頤和園這件事開始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翌年正式投入使用,不幸的是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把頤和園內的電燈和電燈公所毀壞殆盡。慈禧太后避難回京重新入住頤和園,又令人重新操辦。1901年,郵傳部左侍郎盛宣懷花費5萬兩白銀重修電燈公所,並且在德國榮華洋行購買機械設備。買設備也買來了服務,德國榮華洋行專門派技術人員協助。1903年,慈禧太后住進頤和園,電燈又亮了。
關於頤和園的電燈有一則趣事:1903年有位德國商人意圖將西方電氣商品打進中國市場,但慈禧反對。外國商人懂得,要想打開中國市場,首先要讓慈禧帶頭用電燈。於是重賄慈禧的貼身太監李蓮英。他們趁慈禧外出之際安裝了電燈。
傍晚慈禧一進樂壽堂就質問:“我一走,你們為何在殿內張掛那麼多的各色‘茄子’?”李蓮英叩頭請安後恭問:“老佛爺,該上燈了嗎?”慈禧說:“上。”李蓮英將門後的電燈開關打開,即刻燈光大放異彩。慈禧驚喜地問:“這些‘茄子’一下子全亮起來了,到底是些什麼玩意兒?”李蓮英畢恭畢敬奏道:“這就是電燈。”他說,用電燈方便、乾淨、明亮、安全,老佛爺用上它可以“添福添壽”。從此慈禧開始用電燈,中國各大城市慢慢開始用電。
直到1908年慈禧死後,隆裕皇太后宣佈不再到頤和園來,頤和園作為皇家園林的歷史使命正式結束,電燈公所的使命也到此為止。1931年,頤和園電燈公所的發電設備依然保存完好。當時的管理者想把它拍賣,拍賣所得用以購置接送遊人的遊覽車,但個打算沒能實現。到了1935年,張學良把這套設備拆走,運到了陝西。
如今,昔日的兩個大吊燈仍保留在頤和園。其中一盞掛在排雲殿正殿,另一盞掛在樂壽堂。這兩盞吊燈,式樣講究,有個別燈泡現在已經丟失。最惹眼的是,其中一個吊燈的燈泡前面帶個尖,裡面的燈絲是圓圈狀的。頤和園在申報世界物質文化遺產時,聯合國派專家來考察這兩盞吊燈。專家們見到這個前面帶個尖、“90歲高齡”、一通電還亮的御用電燈泡非常驚訝。
可以說,慈禧太后直接促進了中國電業的發展。
中國進口的第一輛汽車
位於頤和園東大門不遠處的“德和園”是昔日帝后妃嬪看戲的戲園子,這裡舉辦過“清朝帝后用品展覽”。
其中有一件堪稱稀世珍寶的“老爺車”,也就是當年慈禧太后的御用汽車。這件文物至今已有一百歲,黑色木質車廂、黃色木質車輪與輻條、銅質車燈、實心輪胎、兩軸四輪,是一輛在今天看起來依然“拉風”的敞開式古典汽車。從外觀看,它更酷似昔日的四輪馬車。
車廂內設有兩排座位。前排座位是司機席,後排座位則是乘客席,前排只能乘坐一人,後排可以乘坐兩人。在車廂的上方撐有一頂由四根立柱支起的車篷,車篷的四周圍綴有黃色的絲穗。發動機則被巧妙地裝置在乘客席座位下面。經專家考證,這是一台橫置式氣缸、10馬力的汽油發動機。
發動機旁的齒輪變速箱將動力傳遞給後軸,最高時速為每小時19公里。前懸掛是一橫置鋼板彈簧,後懸掛是兩個普通鋼板彈簧。車廂兩側的翼子板系三合板製成。論模樣,這一“老爺車”,雖與今日飛馳在公路上當代汽車的長相已相差很遠,但其原理、發動機、懸掛系統、轉向系統、傳動系統已與今日汽車很接近,比現在的10輛新的奔馳車加在一起的價格還高。
這就是中國進口的第一輛汽車。慈禧太后是和這輛“奔馳”汽車結下不解之緣的第一人。
據說,慈禧太后喜歡遊覽,經常乘坐她的豪華大轎和馬車去頤和園、西山遊玩。1901年,官拜直隸總督的袁世凱為了討好慈禧,用1萬兩白銀購進一輛第二代奔馳牌轎車作為慈禧六十大壽的貢禮。
慈禧太后一生享盡富貴卻從沒有見過這種先進的洋玩意兒,看後心中大喜。第一次乘坐汽車去頤和園遊覽,汽車駛出紫禁城後,慈禧太后發現原來的馬車伕孫富齡成了汽車司機,不僅坐著還坐在自己前面,心裡非常惱火,當即責令他跪著開車。司機只好跪著駕駛,但手不能代替腳踩油門和剎車,險些釀成大禍,這可嚇壞了當時的王公大臣,他們紛紛下跪乞求慈禧太后不要冒這個險。慈禧太后於是無奈地被人攙扶下車,中途又換上她的十六抬大轎。因為不能容忍司機坐在面前開車,慈禧太后漸漸對汽車失去了興趣,因此這輛車被棄置一旁。後來,此車作為皇宮遺物在紫禁城閒置。
辛亥革命後,這輛汽車又從紫禁城移到頤和園至今。經專家鑒定,這是中國進口的第一輛汽車,距今已100多年。歷經戰亂保存到今天,不能不說是個奇跡。
喜歡攝影最愛巴黎香水
慈禧太后深諳享樂之道,對於歐美流行的小物件兒和奢飾品情有獨鍾。她的兩位御前女官德齡、容齡都是留法歸來的才女,在她們的指引下,慈禧太后更精於此道。
慈禧太后熱衷拍照,說她促進了中國攝影的發展絕非閒扯。攝影技術最初被中國人看做是洋人的“奇技淫巧”,能攝人魂魄,大多對其避而遠之。1885年,光緒皇帝的父親醇親王,將自己請德國人來興克為他拍照的相片呈送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慈禧太后看後便躍躍欲試。等她第一次見到自己的照片後,再也禁不住對攝影的喜愛,為了照相,傳旨在頤和園樂壽堂前搭了席棚,以佈景屏風為襯,並按殿內式樣佈置豪華的陳設。
慈禧在照相之前,首先翻閱歷書,選定良辰吉日。拍攝時,往往連續拍幾張,以便挑選。剛拍完,就催著沖洗放大,有時照片泡在藥水裡還沒顯影,她就要先睹為快。慈禧太后留下了許多娛樂生活照和肖像照,並在自己七十大壽(1904年)前,令侍從們懸掛在紫禁城和頤和園等處,作為收藏和賞賜大臣們之用。這些照片後來流向民間,成為珍貴的歷史檔案。
慈禧太后還喜歡聽別人彈奏鋼琴。在頤和園的陳列室裡,有一架洋人送的鋼琴。自1903年,清政府駐法國大使裕庚的女兒德齡與慈禧太后一起生活了兩年時間,她曾經不止一次用這架鋼琴為慈禧太后彈奏過國外的鋼琴曲目。
在慈禧太后的寢宮裡有一個巨大的留聲機,這是清朝末來自外國的禮品。留聲機內部用發條作動力,上滿弦後自由驅動一個小弦錘,匯成悅耳動聽的旋律。留聲機內還儲藏著華爾茲圓舞曲等中外名曲供慈禧太后欣賞。
慈禧對西洋舞蹈深感興趣,有一天,慈禧問德齡:“跳舞是怎麼回事?我聽人說,二人手牽著手在屋裡跳,要是真的,我想沒意思。你跟男人一起跳上跳下嗎?”慈禧說的跳舞是指的交際舞。接著她又對德齡說:“我想看你跳舞,你能跳嗎?”於是慈禧下令將唱機搬到大殿,挑選了一張奧地利華爾茲舞曲,請德齡和她的妹妹容齡一起跳。表演完畢,慈禧高興地評論說:“這是很美麗的舞蹈。”又問:“你們這樣反覆轉著圈圈,難道不感到頭暈嗎?”
慈禧太后非常欣賞巴黎的時髦時裝,喜愛18世紀的法國高跟鞋,要求御前的女官德齡每天都穿著巴黎女服和高跟鞋,好讓她看到法國人的時髦裝束。她還模仿西洋貴婦的習俗,養了一條哈巴狗取樂。她的化妝品有巴黎香水、香粉,還有法國鍍金的鏡子和日本的小梳妝台。她經常閱讀描述英女王維多利亞生平事跡的譯本,還曾學過英語,不過上了兩小時課後便不耐煩地停止了。慈禧也學著洋人請名畫家為自己畫肖像的做法,請來美國畫家卡爾小姐和荷蘭畫家給她畫油畫肖像。
慈禧太后在京城圈內引領的西洋風和她對時尚品位的把握不僅對當時京城上層社會的貴婦們起了巨大的影響和模範作用,就是站在時代潮流尖端的今天來看,她也毫不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