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在北京城西北郊,暢春園(今北大西)之北、清漪園(今頤和園)迤東,原為明代一座私園,清初成為官園。康熙三十七年(1698)皇四子胤禛被封為貝勒,四十六年(1707)十一月十一日,胤禛請康熙帝從暢春園到他的園子吃飯。時康熙帝以暢春園作為紫禁城外的治居之所,胤禛隨駕護蹕,可能受賜園子。有學者認為:這所園子就是後來的圓明園。
四十八年(1709)胤禛晉封為雍親王。對父皇賜園,略加修葺,增建堂館,粗具規模。園名為康熙帝所賜,雍正帝《御制圓明園記》說:“園既成,仰荷慈恩,錫以園額曰‘圓明’。”圓明園的匾額有兩方:其一為康熙帝手書,懸掛在大殿;其二為雍正帝手書,懸掛在大宮門。
雍正帝繼位後,圓明園由藩邸賜園,而成為皇帝治居之所。雍正二年(1724)正月,雍正帝一邊服喪,一邊興建園林。同年設圓明園八旗。三年 (1725)八月,雍正帝服喪期滿,開始到圓明園居住和理政。圓明園從此開始成為清帝治居的御園。後每年春末到秋初、秋末至春初兩個時節到園中治居成為定制。雍正帝住圓明園的原因,一是嫌宮內窒息嘈雜,二是喜園中景物宜人,三是宜於酷暑納涼。這年,開始大修圓明園,後逐漸完成二十餘處重要景點建築群。就是說圓明園已經初步具備朝廷、衙署的規模,可以在這裡御政。
但是,這時雍正帝繼位不久,忙於鞏固權力,斂於建築奢華,崇尚康熙儉樸風氣,沒有大興土木建築。所以,乾隆帝說:其建築“不尚其華尚其樸,不稱其富稱其幽”。
圓明園同皇宮一樣,分為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
外朝區在園的南部,前為大宮門,門前為左右朝房。其後,東為宗人府、內閣、吏部、禮部、兵部、都察院等,西為內務府、戶部、刑部、工部、欽天監等。大宮門內為出入賢良門,又稱為二宮門。門額為雍正帝手書。門前有河,河形如月。
門內正中為“正大光明殿”,是為雍正帝坐朝聽政的殿堂。殿聯:“心天地之心而宵衣旰食;樂兆民之樂以和性怡情。”雍正八年(1730)元宵節,這裡安設鰲山燈,“萬國來朝鰲山燈”。其東側為“勤政親賢殿”(又稱“勤政殿”)。雍正帝日常上午在這裡批閱奏章,召見大臣,處理政務。殿額為雍正帝手書。殿後楹額是雍正帝親自書寫的“為君難”。為君與為臣孰難?乾隆帝有個解釋:“為君難,為臣不易。”創業與守成孰難?乾隆帝也有個解釋:“創撥亂之業其功既難,守已成之基其道不易。”將為君與為臣、守成與創業之兩難算都說全了。
雍正帝為此殿命名為“勤政”,是他的一種理政價值取向。在中國皇朝歷史上,縱觀中國歷史上349位皇帝,像雍正帝那樣勤政的君主,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在位期間,自詡“以勤先天下”,不巡幸、不遊獵,日理政事、終年不息。僅以朱批奏折而言,雍正朝現存漢文奏折35000餘件、滿文奏折6600餘件,共有41600餘件,他在位12年零8個月,實際約4247天,平均每天批閱奏折約10件,多在夜間,親筆朱批,不假手於他人,有的奏折上的批語竟有 1000多字。所以,“勤政”兩字是雍正帝為君的一個特點。
雍正八年(1730)八月十九日,京師地震。雍正帝“偶先登舟”,遊蕩水中,雖有地震,未受驚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