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平定三藩之亂

  按左攜右並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有主次、緩急之分,有重點打擊對象的。清康熙帝平定三藩,就是抓住主要敵手,各個擊破的。“三藩”是指順治年間派駐雲南、廣東和福建三地的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後由其子耿精忠襲爵)。開始,他們奉命南征,擊敗南朝政權及農民起義軍餘部,其權勢也隨之惡性膨脹,成了擁兵自重、獨霸一方的地方割據勢力,危害著國家的統一。當時有“天下之財賦,半耗於三藩”的說法。三藩之中,吳三桂的勢力最大,他割據雲南,圈占民地,搶掠人口,苛捐雜稅,魚肉百姓;並招降納叛,廣植黨羽;其選官、練兵,都不讓朝廷過問,用財開支,不受戶部限制。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拒絕朝廷撤藩的旨意,發動了叛亂,接著,耿精忠、尚可喜也樹起了反清的旗幟。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藩之亂”。三藩之亂爆發時,康熙帝僅20歲,他雖年輕,但機智過人。他運用自己的智慧和膽略,出色地指揮了這場大規模的平叛鬥爭。康熙親自製定了重點打擊吳三桂,爭取其他叛亂者中立、投降的作戰方針,並利用耿精忠與台灣鄭經的矛盾,招降了耿精忠。1677年尚可喜憂憤而死,其子尚子信也因與吳三桂矛盾尖銳,在清軍的進逼下,向朝廷投降。1678年,吳三桂在內外交困中死去。一場席捲10省、長達8年的三藩叛亂終於被平息。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