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這一段,至今還縈繞在我們的耳畔。文中的皂莢樹,讓不少老南京懷念起過去用皂莢洗頭洗衣的舊時光。在南京紫金山小茅山之頂有一株皂莢樹,已有200多歲,它是園林部門最近新發現的加入南京古樹名木「大家族」的新成員。江南時報記者徐昇文樂濤攝
中山陵景區永慕廬四周古樹參天
記者從中山陵附近的中山書院上山尋樹,這條登山道比較安靜,經過約半小時的攀登,來到一處名為「永慕廬」的建築,位於紫金山第二峰海拔300多米的小茅山之頂,而這棵古老的皂莢樹就生長在永慕廬。
這株皂莢有何來歷?據《總理陵園委員會報告》記載,永慕廬建於1929年春,孫中山親屬宋慶齡、孫科守靈處。這裡有一棵高大的皂莢樹,宋慶齡曾駐此選取孫中山陵墓,在此樹下休息。這裡原為清代萬福寺遺址,此樹為當年寺院種植僅存的幾株古樹之一。此外,這裡還有兩株亭亭玉立的絲綿樹,樹齡也是200多年。
「當年宋慶齡將紫金山的小茅山選定位置為孫中山墓址,後來建造永慕廬,和這些古樹還有一定關係。」中山陵園管理局園景園容處工作人員介紹說,1925年4月21日晨,宋慶齡、孫科等由上海抵南京,上午出席了南京各界追悼孫中山大會,下午即赴紫金山踏勘葬地,當天未能作出決定。第二天,宋慶齡不辭辛苦,在大家的陪同下,從山後起程,登上山頂。接著,他們又來到小茅山萬福寺。這座寺廟位於如今中山陵東北的一段平台上。宋慶齡觀望四周,在萬福寺這株皂莢樹旁坐下休息,然後當即就決定在紫金山的小茅山選定位置為孫中山墓址。因為這裡給孫中山親屬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四周古樹參天,有一種空靈幽靜的感覺,地形地貌條件比較好。後來孫科就在萬福寺遺址這裡建造了一座供守靈、休息用的永慕廬。
抗戰期間,永慕廬原建築被毀,僅剩下一段殘垣斷壁和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譚延闓題寫的「永慕廬」石楣橫額一塊。1993年,中山陵園管理部門按原貌復建,保留了周圍大樹,並在這棵皂莢樹下鋪設了棧道和座椅,用來供遊人參觀後休息。
拾皂莢是不少老南京人溫馨的回憶
皂莢,又名皂莢樹、皂角等,屬薔薇目,豆科落葉喬木或小喬木。皂莢,含有胰皂質,其汁有極強的去污能力,是一種純天然肥皂,在古人所用洗滌用品中存在時間最長。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草篇》中有這樣的說法:「鬼皂莢,生江南地,澤如皂莢,高一二尺,沐之長髮,葉去衣垢。」段成式筆下的「鬼皂莢」就是皂莢的一種,可以用來洗頭,其樹葉也有去污功能,可用來洗衣服。一直到今天,偏遠的農村還有人用皂莢代替洗衣粉來洗滌衣物。
如今,物質生活非常豐富,但老人們依舊忘不了過去的味道。家住中央門的陳先生告訴記者,40多年前,每逢春天他都和街坊小夥伴步行到紫金山拾皂莢。「在靈谷寺兩側和常遇春墓周圍的叢林,都有高大的皂莢樹分佈。這種樹秋天結的果實就是皂莢。它外形似北方的刀豆,如筷子長短,栗殼色。因能當肥皂使用而得名。」陳先生說,這種果莢每逢春分前後自行掉落,家境貧寒的南京老百姓使拾撿皂莢,有的拿它賣了換取零用錢,更多的人家使喚孩子用米口袋拾回收好,屆時用以洗浴和漿洗衣服。
孩子們把皂莢撿回家後,交給大人曬乾,裝進一個布袋,一布袋皂莢能夠家裡用上一年,大人們幾乎不用買肥皂了。乾透了的皂莢很硬,先用鐵錘錘碎了,放進臉盆,用開水浸泡。泡透了,用小竹棍攪拌一會兒,再把沉在盆底的莢渣用手撈出來,就可以洗衣物了。洗澡時,大概需要四五根皂莢。用皂莢泡的水,不僅濃,泡沫也多,還不傷手,洗的衣物比用肥皂洗的還要乾淨。此外,皂莢果還是醫藥食品、保健品、化妝品的天然原料。
古樹名木將推生態旅遊故事集
轉瞬百年,古樹用細密的年輪,遒勁的枝幹,碧綠的樹葉,昭示著時光的輪迴和世間的滄海桑田。
市園林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第五次古樹名木普查已經結束,但工作人員仍在搜集新增古樹名木的故事和典故,再交由文史專家審核。「我們計畫出一本生態旅遊的故事集,把特別有故事的古樹名木集中起來印刷成冊發給市民。」
那麼,南京開發旅遊產品時,能否將景點附近的「古樹名木」納入,作為旅遊資源開發?記者瞭解到,在旅遊資源開放方面,目前南京市政府大院內的古樹名木已經實現二維碼掃瞄,遊客掃一下就能知道這棵樹的前世今生以及養護情況,下一步計畫在全市推廣,把樹牌和二維碼刻在樹下的石刻上,以增強市民和遊客對南京的瞭解。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這一段,至今還縈繞在我們的耳畔。文中的皂莢樹,讓不少老南京懷念起過去用皂莢洗頭洗衣的舊時光。在南京紫金山小茅山之頂有一株皂莢樹,已有200多歲,它是園林部門最近新發現的加入南京古樹名木「大家族」的新成員。江南時報記者徐昇文樂濤攝
中山陵景區永慕廬四周古樹參天
記者從中山陵附近的中山書院上山尋樹,這條登山道比較安靜,經過約半小時的攀登,來到一處名為「永慕廬」的建築,位於紫金山第二峰海拔300多米的小茅山之頂,而這棵古老的皂莢樹就生長在永慕廬。
這株皂莢有何來歷?據《總理陵園委員會報告》記載,永慕廬建於1929年春,孫中山親屬宋慶齡、孫科守靈處。這裡有一棵高大的皂莢樹,宋慶齡曾駐此選取孫中山陵墓,在此樹下休息。這裡原為清代萬福寺遺址,此樹為當年寺院種植僅存的幾株古樹之一。此外,這裡還有兩株亭亭玉立的絲綿樹,樹齡也是200多年。
「當年宋慶齡將紫金山的小茅山選定位置為孫中山墓址,後來建造永慕廬,和這些古樹還有一定關係。」中山陵園管理局園景園容處工作人員介紹說,1925年4月21日晨,宋慶齡、孫科等由上海抵南京,上午出席了南京各界追悼孫中山大會,下午即赴紫金山踏勘葬地,當天未能作出決定。第二天,宋慶齡不辭辛苦,在大家的陪同下,從山後起程,登上山頂。接著,他們又來到小茅山萬福寺。這座寺廟位於如今中山陵東北的一段平台上。宋慶齡觀望四周,在萬福寺這株皂莢樹旁坐下休息,然後當即就決定在紫金山的小茅山選定位置為孫中山墓址。因為這裡給孫中山親屬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四周古樹參天,有一種空靈幽靜的感覺,地形地貌條件比較好。後來孫科就在萬福寺遺址這裡建造了一座供守靈、休息用的永慕廬。
抗戰期間,永慕廬原建築被毀,僅剩下一段殘垣斷壁和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譚延闓題寫的「永慕廬」石楣橫額一塊。1993年,中山陵園管理部門按原貌復建,保留了周圍大樹,並在這棵皂莢樹下鋪設了棧道和座椅,用來供遊人參觀後休息。
拾皂莢是不少老南京人溫馨的回憶
皂莢,又名皂莢樹、皂角等,屬薔薇目,豆科落葉喬木或小喬木。皂莢,含有胰皂質,其汁有極強的去污能力,是一種純天然肥皂,在古人所用洗滌用品中存在時間最長。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草篇》中有這樣的說法:「鬼皂莢,生江南地,澤如皂莢,高一二尺,沐之長髮,葉去衣垢。」段成式筆下的「鬼皂莢」就是皂莢的一種,可以用來洗頭,其樹葉也有去污功能,可用來洗衣服。一直到今天,偏遠的農村還有人用皂莢代替洗衣粉來洗滌衣物。
如今,物質生活非常豐富,但老人們依舊忘不了過去的味道。家住中央門的陳先生告訴記者,40多年前,每逢春天他都和街坊小夥伴步行到紫金山拾皂莢。「在靈谷寺兩側和常遇春墓周圍的叢林,都有高大的皂莢樹分佈。這種樹秋天結的果實就是皂莢。它外形似北方的刀豆,如筷子長短,栗殼色。因能當肥皂使用而得名。」陳先生說,這種果莢每逢春分前後自行掉落,家境貧寒的南京老百姓使拾撿皂莢,有的拿它賣了換取零用錢,更多的人家使喚孩子用米口袋拾回收好,屆時用以洗浴和漿洗衣服。
孩子們把皂莢撿回家後,交給大人曬乾,裝進一個布袋,一布袋皂莢能夠家裡用上一年,大人們幾乎不用買肥皂了。乾透了的皂莢很硬,先用鐵錘錘碎了,放進臉盆,用開水浸泡。泡透了,用小竹棍攪拌一會兒,再把沉在盆底的莢渣用手撈出來,就可以洗衣物了。洗澡時,大概需要四五根皂莢。用皂莢泡的水,不僅濃,泡沫也多,還不傷手,洗的衣物比用肥皂洗的還要乾淨。此外,皂莢果還是醫藥食品、保健品、化妝品的天然原料。
古樹名木將推生態旅遊故事集
轉瞬百年,古樹用細密的年輪,遒勁的枝幹,碧綠的樹葉,昭示著時光的輪迴和世間的滄海桑田。
市園林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第五次古樹名木普查已經結束,但工作人員仍在搜集新增古樹名木的故事和典故,再交由文史專家審核。「我們計畫出一本生態旅遊的故事集,把特別有故事的古樹名木集中起來印刷成冊發給市民。」
那麼,南京開發旅遊產品時,能否將景點附近的「古樹名木」納入,作為旅遊資源開發?記者瞭解到,在旅遊資源開放方面,目前南京市政府大院內的古樹名木已經實現二維碼掃瞄,遊客掃一下就能知道這棵樹的前世今生以及養護情況,下一步計畫在全市推廣,把樹牌和二維碼刻在樹下的石刻上,以增強市民和遊客對南京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