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多爾袞為何未能稱帝?只因從小不受努爾哈赤待見

   有相關歷史記載證明在努爾哈赤的眾子中,最不受寵愛的兒子是十四子多爾袞,可朝鮮史料《春坡堂日月錄》言,努爾哈赤臨終“謂代善曰:九王(多爾袞)當立而年幼,汝可攝位,後傳於九王”。既然不受寵,何以立帝呢?這樣看來似乎事情沒那麼單純了?多爾袞為何未能稱帝:因從小不受努爾哈赤待見?還是另有隱情呢?

  。天命元年(1616)正月初一的朝賀典禮中,可以親自叩拜努爾哈赤的宗室顯貴中,阿濟格與多鐸分列第六、第七位,而多爾袞則不允許參與其中。儘管如此,除四大貝勒和乃兄乃弟之外,多爾袞是領有牛錄最多的主子,超過了德格類、濟爾哈朗、阿巴泰等人,在當時來說,也算是頗有實力的一位台吉了。

  明萬曆四十年(1612)十月二十五日,天還沒亮,在赫圖阿拉城努爾哈赤的汗房裡,一個男孩呱呱墜,這就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多爾袞。多爾袞有個年夜他七歲的哥哥,叫阿濟格。兩年後,母親又生下弟弟多鐸。因為母親阿巴亥深得努爾哈赤的溺愛,多爾袞兄弟三人又是努爾哈赤的季子,所以他們應當取得父汗努爾哈赤的出格溺愛。可是,年夜量的汗青事實證實,多爾袞年少時並沒獲得努爾哈赤的出格溺愛,最少不及他的哥哥阿濟格和弟弟多鐸。自幼勤學、伶俐機靈、喜善騎射的多爾袞,怎樣不克不及如哥哥、弟弟那般取得溺愛,這很使人費解,也是一個相當有趣、比力神秘的謎。

詳解多爾袞為何未能稱帝?只因從小不受努爾哈赤待見.jpg

  歷史記載天命元年(1616)正月初一的朝賀典禮中,可以親自叩拜努爾哈赤的宗室顯貴中,阿濟格與多鐸分列第六、第七位,而多爾袞則不允許參與其中。儘管如此,除四大貝勒和乃兄乃弟之外,多爾袞是領有牛錄最多的主子,超過了德格類、濟爾哈朗、阿巴泰等人,在當時來說,也算是頗有實力的一位台吉了。

  天命五年(1620)玄月二十八日,努爾哈赤“立阿敏台吉、莽古爾泰台吉、皇太極、德格類、岳托、濟爾哈朗、阿濟格阿哥、多鐸多爾袞八貝勒為和碩額真”。仔細人一看,這不是9人嗎,怎樣稱為“八貝勒”呢?查看《舊滿洲檔》原件,發現多鐸和多爾袞之間沒有隔點,本來努爾哈赤是把多鐸、多爾袞作為一小我來計較的,而且弟弟多鐸排在哥哥多爾袞的前面。那時,多爾袞8歲,而多鐸僅6歲,可以看出,多鐸在父汗心裡的地位,要高於多爾袞。

  天命九年(1624)正月初一的朝賀典禮,也顯示了多爾袞與哥哥阿濟格、弟弟多鐸身份、地位的分歧。“辰時出御八角殿,年夜貝勒先叩首,其次恩格德爾額駙率眾蒙古貝勒叩首,第三阿敏貝勒,第四莽古爾泰貝勒,第五四貝勒,第六阿濟格阿哥,第七多鐸阿哥,第八阿巴泰阿哥、杜度阿哥,第九岳托阿哥、碩托阿哥,第十撫順額駙、石烏禮額駙率眾朝鮮官員及漢官叩首,第十一吳訥格巴克什率八旗眾蒙古官員叩首。 ”多爾袞不但不克不及像阿濟格、多鐸那樣零丁叩賀,乃至連隨弟以後,並列磕頭的資歷都沒有。

  在這份叩賀名單中,還可以發現,當時只有身為旗主的貝勒才可以單獨叩賀。而不是旗主只擁有若干牛錄的“執政貝勒”,則排在旗主貝勒之後並列叩拜。在當時,阿濟格、多鐸、多爾袞與努爾哈赤同在兩黃旗,阿濟格已是旗主貝勒,多鐸雖然只有9歲多,也是旗主貝勒,而多爾袞甚至連“執政貝勒”都不是。在牛錄(滿族的生產與軍事合一的社會組織,每牛錄三百人)的分配上,兩黃旗六十牛錄,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各十五牛錄,努爾哈赤自轄十五牛錄,死後給予多鐸。因此,多爾袞的政治地位要低於其哥阿濟格和弟弟多鐸,他充其量只是一個擁有十五牛錄的“閒散貝勒”。這種待遇,讓多爾袞自小就缺少“唯我獨尊”的底氣,少了些狂傲。至於為什麼不受寵愛,大概也只有努爾哈赤自己知道了。

  多爾袞繼位的遺命不可信

  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病逝。十二日黎明,“諸王以帝遺言告後”,令多爾袞生母阿巴亥殉葬。阿巴亥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喪夫之日就是自己的死亡之期。諸王令阿巴亥殉葬,理由是阿巴亥“心懷嫉妒,每致帝不悅……留之恐後為國亂,預遺言於諸王曰:‘俟吾終,必令殉之。 ’”誰都知道,阿巴亥貴為大妃,是努爾哈赤之最愛,何來不悅一說?而且此時,多爾袞不足14歲,而多鐸僅12歲,努爾哈赤就不顧念幼子了嗎,怎能留遺詔讓他最愛的大妃殉葬呢?諸王必欲置阿巴亥於死地的真正原因有二。

  一是嫉妒。多爾袞三兄弟作為嫡出幼子,理應獲得相應的政治地位。但諸貝勒對阿巴亥的得寵及由此導致她三個兒子迅速崛起權勢顯赫而十分不滿。多爾袞三兄弟,除阿濟格略有戰功外,多爾袞、多鐸皆未成年,既無軍功,又無政績。僅僅因為母親的得寵,他們年紀雖幼卻擁有和兄長一樣的權力與地位。阿濟格和多鐸握有全旗,努爾哈赤還曾許諾再賜一旗,讓多爾袞也成為“全旗之主”。這樣的寵愛和罕有的殊恩,難免讓其他貝勒和阿哥們無法忍受。

  二是忌憚。多爾袞三兄弟擁有兩黃旗六十牛錄,實力已超過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和四貝勒皇太極,與大貝勒代善不相上下。再加上阿巴亥位居大妃,很有心機,又是努爾哈赤死前召見的唯一一人。在推舉繼承人時,她很有可能力挺自己的兒子。即使她的兒子當不上新汗,無論誰繼承汗位後都會受到她的牽制,甚至有被取代的危險。所以,諸王達成共識,為了免除立汗的後患,阿巴亥必死。

  眾口一詞,失去了汗王這座靠山的阿巴亥只有服從了。在得到諸王保證她死後善待多爾袞和多鐸後,37歲的阿巴亥含怨自縊。隨後,代善等貝勒議立皇太極為汗位繼承人。有人認為,努爾哈赤去世前夕,曾遺命多爾袞繼位。如朝鮮史料《春坡堂日月錄》言,努爾哈赤臨終“謂代善曰:九王(多爾袞)當立而年幼,汝可攝位,後傳於九王”。崇德九年議定皇位繼承人時,多爾袞曾說過多鐸等名在“遺詔”,順治年間,多爾袞更說過“太宗(皇太極)之位,原系奪立”的話。那麼,果真有遺命或遺詔嗎?

  這些說法,都值得商榷。實際上,努爾哈赤在代善之後並沒有設立太子,生前他已建立八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新汗要由八貝勒集議決定。努爾哈赤病危之時也只急召阿巴亥一人前往,如果要決定汗位繼承人,他不可能只召大妃一人。可見努爾哈赤召見阿巴亥,也就是托付身後幼子之事,應該沒有指定汗位繼承人的遺詔。至於多爾袞,他既未被父賜予全旗,成為旗主貝勒,也不如其弟多鐸那樣為父異常寵愛。因此,他不可能被指定為汗位繼承人,所謂努爾哈赤特別寵愛多爾袞,欲將汗位傳給他的說法是不可信的。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