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版林黛玉:“生有俠骨”的明末女詩人張二喬

    清晨在潺潺雨聲中醒來,拿起案頭的《紅樓夢》,順手一翻,翻到了林黛玉題寫「五美吟」那一節,其中第五首寫的是晚唐女俠紅拂。幽居深閨的林妹妹,對這位追隨唐代名將李靖浪跡天涯的「女漢子」顯然頗有好感,她在詩中寫道:「長劍雄談態自殊,美人巨眼識窮途;屍居餘氣楊公幕,豈得羈縻女丈夫?」常人眼裡動不動傷春悲秋的林妹妹,對一位女俠推崇有加,大概會讓很多人驚訝,但若你細細推敲詩句,就會從裡邊讀出一顆飽含詩意的心靈對自由的渴望,正是這種渴望使一個柔弱少女的眉宇間不自覺有了一股俠義之氣。

  林妹妹是曹雪芹筆下的人物,但在明末的廣州城裡,卻有一位女子真真切切地這麼生活過,她就是數百年來被許多文人吟誦過的百花塚主人張二喬。她原本籍貫蘇州,母親落難到廣州,被迫落入風塵後生下了她,於是她長大後也無奈成了一名歌女。張二喬長得很美,《觚賸·粵觚》裡說她「體貌瑩潔,性質明慧」;同時,她又才思敏捷,不少唐詩都能過目成誦,讀了杜牧「銅雀春深鎖二喬」的句子,她就自名為「二喬」,人們跟她開玩笑說:「二喬是兩個人,不如呼為小喬更妙。」她卻指一指鏡中的自己,俏皮地回答說:「兼金雙璧,名有相當。」這回答是如此蘭心蕙質,而又古怪精靈,恐怕最正襟危坐的讀書人聽了,都會禁不住撲哧一笑,然後由衷佩服她的聰慧。

現實版林黛玉:“生有俠骨”的明末女詩人張二喬

  張二喬是一天都離不了詩與畫的女子,《觚賸·粵觚》又說她「善彈琴,又善畫蘭竹,詩清婉多風」,她在13歲的時候曾畫過一幅《蘭竹圖》,還自題了一首詩,寫道:「盈盈秋水寫瀟湘,次把閒情寄淡妝。謝卻離騷怨公子,雲邊分得故人香。」後人常評論說,這首詩展現了她「高雅清嫻」的品格,可我在裡邊看到的分明也是一顆渴望自由、不願被拘束的心靈,所以那些「離騷怨公子」才不被她待見,她欣賞的男子,多少也得有點俠肝義膽。

  那時,喜歡張二喬的讀書人不少,世人熟知的抗清志士陳子壯和黎遂球都是她的藍顏知己,鐵骨錚錚、後來被清軍釘在鐵板上也無半點懼色的陳子壯,為張二喬寫下的詩卻充滿了柔情,「谷風吹我襟,起坐彈鳴琴。難將公子意,寫入美人心。」張二喬紅顏薄命,不到20歲就去世了,才華橫溢的黎遂球為她寫了墓誌銘,其中有「生有俠骨」之句,這或許就是那個出身微賤的柔弱女子帶給他的最真實的感受。

  張二喬去世後,葬在白雲山麓,她生前結交的眾多嶺南士子在她墳前種下了數百株花木,從此人們就把她安息的地方稱為「百花塚」。後人評說起來,總以張二喬結交的諸多忠義之士,來說明她人品的高潔。可在我看來,焉知那些忠義之士不以認識張二喬為人生幸事呢?可以想見,這個看似柔弱、實則勇敢的小女子給他們焦灼的內心帶去了多少安慰,而就心靈的清澈與純粹而言,他們其實難免會有些自愧不如吧。

    清晨在潺潺雨聲中醒來,拿起案頭的《紅樓夢》,順手一翻,翻到了林黛玉題寫「五美吟」那一節,其中第五首寫的是晚唐女俠紅拂。幽居深閨的林妹妹,對這位追隨唐代名將李靖浪跡天涯的「女漢子」顯然頗有好感,她在詩中寫道:「長劍雄談態自殊,美人巨眼識窮途;屍居餘氣楊公幕,豈得羈縻女丈夫?」常人眼裡動不動傷春悲秋的林妹妹,對一位女俠推崇有加,大概會讓很多人驚訝,但若你細細推敲詩句,就會從裡邊讀出一顆飽含詩意的心靈對自由的渴望,正是這種渴望使一個柔弱少女的眉宇間不自覺有了一股俠義之氣。

  林妹妹是曹雪芹筆下的人物,但在明末的廣州城裡,卻有一位女子真真切切地這麼生活過,她就是數百年來被許多文人吟誦過的百花塚主人張二喬。她原本籍貫蘇州,母親落難到廣州,被迫落入風塵後生下了她,於是她長大後也無奈成了一名歌女。張二喬長得很美,《觚賸·粵觚》裡說她「體貌瑩潔,性質明慧」;同時,她又才思敏捷,不少唐詩都能過目成誦,讀了杜牧「銅雀春深鎖二喬」的句子,她就自名為「二喬」,人們跟她開玩笑說:「二喬是兩個人,不如呼為小喬更妙。」她卻指一指鏡中的自己,俏皮地回答說:「兼金雙璧,名有相當。」這回答是如此蘭心蕙質,而又古怪精靈,恐怕最正襟危坐的讀書人聽了,都會禁不住撲哧一笑,然後由衷佩服她的聰慧。

現實版林黛玉:“生有俠骨”的明末女詩人張二喬

  張二喬是一天都離不了詩與畫的女子,《觚賸·粵觚》又說她「善彈琴,又善畫蘭竹,詩清婉多風」,她在13歲的時候曾畫過一幅《蘭竹圖》,還自題了一首詩,寫道:「盈盈秋水寫瀟湘,次把閒情寄淡妝。謝卻離騷怨公子,雲邊分得故人香。」後人常評論說,這首詩展現了她「高雅清嫻」的品格,可我在裡邊看到的分明也是一顆渴望自由、不願被拘束的心靈,所以那些「離騷怨公子」才不被她待見,她欣賞的男子,多少也得有點俠肝義膽。

  那時,喜歡張二喬的讀書人不少,世人熟知的抗清志士陳子壯和黎遂球都是她的藍顏知己,鐵骨錚錚、後來被清軍釘在鐵板上也無半點懼色的陳子壯,為張二喬寫下的詩卻充滿了柔情,「谷風吹我襟,起坐彈鳴琴。難將公子意,寫入美人心。」張二喬紅顏薄命,不到20歲就去世了,才華橫溢的黎遂球為她寫了墓誌銘,其中有「生有俠骨」之句,這或許就是那個出身微賤的柔弱女子帶給他的最真實的感受。

  張二喬去世後,葬在白雲山麓,她生前結交的眾多嶺南士子在她墳前種下了數百株花木,從此人們就把她安息的地方稱為「百花塚」。後人評說起來,總以張二喬結交的諸多忠義之士,來說明她人品的高潔。可在我看來,焉知那些忠義之士不以認識張二喬為人生幸事呢?可以想見,這個看似柔弱、實則勇敢的小女子給他們焦灼的內心帶去了多少安慰,而就心靈的清澈與純粹而言,他們其實難免會有些自愧不如吧。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