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本是明朝重臣,兵敗被俘,後陳降清,為清朝官員。順治帝對他很是器重,委以重任。有人說洪承疇之所以向大清稱臣,是因為孝莊太后誘惑。歷史上洪承疇被俘成為漢奸真的是因為孝莊太后的誘惑嗎?
洪承疇是明朝的重臣,以薊遼總督率兵援遼,朝中文武對他寄予很大希望。松山城破之後,洪承疇及其部將祖大樂被俘。皇太極派席賴、查塔、鍾古、商吉圖等前往松山,諭請圍困松山的皇太極長子、多羅郡王豪格,代善的孫子、多羅郡王阿達禮,努爾哈赤的十五子、多羅貝勒多鐸等說,松山所獲總督洪承疇、總兵祖大壽之弟祖大樂,可送入盛京;巡撫丘民仰、總兵王廷臣、曹變蛟如不降,可處死;祖大名、祖大成放入錦州。於是,豪格、阿達禮等對被俘人員以不同的待遇:將洪承疇、祖大樂兩人送往瀋陽;對明朝巡撫丘民仰、總兵曹變蛟、王廷臣等,先進行勸降,遭到拒絕以後,當即把他們就地處死,其下部將一百餘人、士兵三千餘人,也全部被殺害;將祖大壽的另外兩個弟弟遊擊祖大名、祖大成,卻放回錦州,實際是讓他們去做祖大壽的工作。從這件事可以看出,皇太極很有心計,同時也說明他雖然比較寬厚,但對漢人的屠殺也是十分殘酷的。被俘明將僅洪承疇、祖大樂送瀋陽。祖大樂是祖大壽的弟弟,為爭取祖大壽,自然要保護;而洪承疇是明朝重臣,加以文韜武略聞名,如能爭取洪承疇歸順清廷,對清朝以後形勢發展將起重大作用。
洪承疇於三月到瀋陽以後,據說被幽禁在大清門左邊舊有的三官廟內,距宮門很近。清廷一再勸降,洪承疇堅決不降。勸降的滿將見洪承疇怒目而視,死不開口,就舉刀欲殺承疇,他竟“延頸承刃,始終不屈”。那麼,洪承疇後來為什麼投降呢?史書說法不一,據《清朝全史》上記載:
汲修主人(禮親王)談太宗襟度有曰:松山既破,擒洪文襄(即承疇),洪感明帝之遇,誓死不屈,日夜蓬頭跣足,罵言不休。太宗乃命諸文臣勸勉之,洪一語不答。太宗乃親至洪之館,解貂裘而與之服,徐曰:“先生得無冷乎?”洪茫然,視太宗良久,歎曰:“真命世之主也”,因叩頭請降。太宗大悅,即日賞繼無算,陳百戲作賀。諸將皆不悅曰:“洪承疇僅一羈囚,何待之重乎?”太宗曰:“吾儕所以櫛風沐雨者,究竟欲何為乎?”眾曰:“欲得中原耳。”太宗笑曰:“譬之行者,君等皆瞽目,今得一引路者,吾安得不樂?”眾乃服。
《清朝全史》和《清史稿》裡所說的洪承疇降清的關鍵之舉,都是由於皇太極親自去看他,並把自己的貂裘親手給洪承疇披上,洪承疇受到感動,才歸順了清朝。應當說洪承疇從堅決不降到決定降清,是皇太極招降政策的結果。皇太極為此費了很大力氣,做了很多工作,一些比較有作為的漢臣,如範文程、張存仁,也起了重要作用。當然,洪承疇也從皇太極的禮賢下士和寬廣胸懷中,看到清朝有可能成功,而明朝的腐敗已很難重振基業,這大概也是洪承疇決心降清的原因之一。
至於民間廣泛流傳著洪承疇的降清,是由於皇太極的愛妃博爾濟吉特氏做工作的結果,似乎並無根據。《清史演義》中第十回裡關於洪承疇降清有過這樣一段描述:
承疇不由的抬頭一望,但見這美婦真是絕色,髻雲高擁,鬟鳳低垂,面如出水芙蓉,腰似迎風楊柳,更有一雙纖纖玉手,豐若有餘,柔若無骨,手中捧著一把玉壺,映著柔荑,格外潔白。承疇暗訝不已,正是胡思亂想,那美婦櫻口半開,瓠犀微啟,輕輕的呼出“將軍”二字。承疇欲答不可,不答又不忍,也輕輕的應了一聲。這一聲相應,引出那美婦問長道短,先把承疇被擄的情形,問了一遍。承疇約略相告。隨後美婦又問起承疇家眷,知承疇上有老母,下有妻妾子女,她卻佯作淒惶的情狀,一雙俏眼,含淚兩眶,頓令承疇思家心動,不由的酸楚起來。那美婦又設詞勸慰,隨即提起玉壺,令承疇喝飲。承疇此時,已覺口渴,又被她美色所迷,便張開嘴喝了數口,把味一辨,乃是參湯。美婦知已入彀,索性與他暢說道:“我是清朝皇帝的妃子,特憐將軍而來。將軍今日死,於國無益,於家有害。”承疇道:“除死以外,尚有何法?難道真個降清不成?”美婦道:“實告將軍,我家皇帝,並不是要明室江山,所以屢次投書,與明議和,怎奈明帝輕信邪言,屢與此地反對,因此,常要打仗。今請將軍暫時降順,為我家皇帝主持和議,兩下息爭,一面請將軍作一密書,報知明帝,說是身在滿洲,心在本國。現在明朝內亂相尋,聞知將軍為國調停,斷不至與將軍家屬為難。那時家也保了,國也報了,將來兩國議和,將軍在此固可,回國亦可,豈不是兩全之計麼?”這一席話,說得承疇心悅誠服,不由的歎息道:“語非不是,但不知汝家皇帝,肯容我這般舉動否?”美婦道:“這事包管在我身上。”言至此,復提起玉壺,與承疇喝了數口,令承疇說一允字,遂嫣然一笑,分花拂柳的出去。看官!你道這美婦是何人?便是太宗最寵愛的莊妃。因聞承疇不肯投降,她竟在太宗前,作一自薦的毛生,不料她竟勸降承疇,立了一個大大的功勞。
原來洪承疇人本剛正,只是有樁好色的奇癖。這日正幽在別室,他是立意待死,毫無他念,到了巳牌,紅日滿窗,幾明室淨。聽門外叮噹一聲,開去了鎖,半扉漸辟,進來了一個青年美婦,裊裊婷婷地走近前來,頓覺一種異香撲入鼻中。
《清史演義》這個記述,在民間廣泛流傳。我寫作此書時,審閱有關洪承疇降清的所有能看到的史料,絕無“演義”中記述的這些內容。“演義”屬小說類,情節可以根據作者愛憎進行編造,本不足信。顯然,這些編述的目的,在貶低洪承疇和貶損莊妃。
事實上,莊妃是不可能獨自一人去看望洪承疇的,起碼會有宮女隨從;而且,瀋陽的清宮院落不是很大,皇太極住的清寧宮,與莊妃所住宮室在一個院落,莊妃的一舉一動其他嬪妃也能看得到。皇太極為顧及自己的顏面,也不會同意莊妃去用“美人計”說降洪承疇,這是一般常識。況且,《清史演義》在講這個內容的第一句話就是:“原來洪承疇人本剛正,只是有一樁好色的奇癖。”這話自然是醜化洪承疇的。實際上,洪承疇在個人生活上很遵守儒家道德,並沒有什麼風流之舉。莊妃說降洪承疇未必是歷史事實。但莊妃聰明賢慧,為皇太極出了勸降洪承疇的主意,倒還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