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十三年(1887年),葉赫那拉氏19歲,是年適逢光緒選妃,葉赫那拉氏成為后妃的候選人。經過反覆篩選,至九月二十八日(11月1日)五人"入圍":慈禧的內侄女、其弟桂祥之女;江西巡撫德馨的一雙女兒;侍郎長敘的一對千金。黃F《花隨人聖庵摭憶》中記載了一段宮中太監的回憶:
"西後為德宗選後,在體和殿,召備選之各大臣小女進內,依次排立,與選者五人,首列那拉氏,副都統桂祥女,慈禧之侄女也(即隆裕皇后)。次為江西巡撫德馨之二女,末列為禮部左侍郎長敘之二女(即珍妃姊妹)。當時太后上坐,德宗侍立,榮壽固倫公主(榮壽固倫公主,1854-1924,恭親王長女。咸豐十一年十二月初九日,兩宮皇太后宣佈將恭親王長女撫養於宮中,晉為固倫公主)及福晉命婦立於座後。前設小長桌一,上置鑲玉如意一柄,紅繡花荷包二對,為定選證物。
西後手指諸女語德宗曰:「皇帝,誰堪中選,汝自裁之,合意者即授以如意可也。'言時,即將如意授與德宗。德宗對曰:'此大事當由皇爸爸主之(據宮監謂,當時稱謂如此)。子臣不能自主。'太后堅令其自選,德宗乃持如意趨德馨女前,方欲授之,太后大聲曰:'皇帝',並以口暗示其首列者(即慈禧侄女),德宗愕然,既乃悟其意,不得已乃將如意授其侄女焉。太后以德宗意在德氏女,即選入妃嬪,亦必有奪寵之憂,遂不容其續選,匆匆命公主各授荷包一對與末列二女,此珍妃姊妹之所以獲選也。"
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是欽天監選定的皇后入宮吉日。午正三刻,是奉迎皇后的吉日,光緒帝頭戴珠冠身著龍袍,升坐太和殿,文武百官三跪九叩,禮部官員宣讀冊封皇后的詔書。奉迎正使和副使待光緒帝回宮之後,率領著奉迎大臣們前往後邸迎接皇后入宮。與此同時,瑾、珍兩嬪也由神武門被迎入後宮。慈禧終於由她的侄女完成了一個自己無法完成的心願,那就是將葉赫那拉氏家族的女人由大清門經由午門、太和門被抬入皇宮。
隆裕皇后在歷史上的記載較少,《清史稿》中對她只有寥寥數語的記載:「德宗孝定景皇后,葉赫那拉氏,都統桂祥女,孝欽顯皇后侄女也。光緒十四年十月,孝欽顯皇后為德宗聘焉。十五年正月,立為皇后。二十七年,從幸西安。二十八年,還京師。三十四年,宣統皇帝即位。稱『兼祧母后』,尊為皇太后。上徽號曰隆裕。宣統三年十二月戊午,以太后命遜位。越二年正月甲戌,崩,年四十六。上謚曰孝定隆裕寬惠慎哲協天保聖景皇后,合葬崇陵。」
隆裕皇后的個性是歷史上一個頗有爭議的地方。在一些史料與研究中,人們往往將她描述成是一個昏庸而愚蠢的妒婦。有學者認為「隆裕為人,庸懦無能,對權力卻非常熱中(註:原文如此,疑為「衷」)]對於珍妃「因失寵而生妒忌,又因妒忌而生怨恨。她利用自己統攝六宮的地位與慈禧姑侄的身份,『頻頻短之於慈禧』,向姑母、慈禧太后告珍妃的狀……」,也有史料說「後密白於慈禧……」,嫉妒成性。這樣的描述在影視作品中反映更加明顯,由石嵐導演的戲劇片《清宮怨》裡,隆裕皇后被描述成一位監視光緒帝、盲目反對維新變法實行的反面角色。然而在一些史料中,也有截然不同的說法。其實,隆裕並非一些野史、筆記小說與影視戲劇作品中描述的那樣愚蠢而且善妒。
光緒十三年(1887年),葉赫那拉氏19歲,是年適逢光緒選妃,葉赫那拉氏成為后妃的候選人。經過反覆篩選,至九月二十八日(11月1日)五人"入圍":慈禧的內侄女、其弟桂祥之女;江西巡撫德馨的一雙女兒;侍郎長敘的一對千金。黃F《花隨人聖庵摭憶》中記載了一段宮中太監的回憶:
"西後為德宗選後,在體和殿,召備選之各大臣小女進內,依次排立,與選者五人,首列那拉氏,副都統桂祥女,慈禧之侄女也(即隆裕皇后)。次為江西巡撫德馨之二女,末列為禮部左侍郎長敘之二女(即珍妃姊妹)。當時太后上坐,德宗侍立,榮壽固倫公主(榮壽固倫公主,1854-1924,恭親王長女。咸豐十一年十二月初九日,兩宮皇太后宣佈將恭親王長女撫養於宮中,晉為固倫公主)及福晉命婦立於座後。前設小長桌一,上置鑲玉如意一柄,紅繡花荷包二對,為定選證物。
西後手指諸女語德宗曰:「皇帝,誰堪中選,汝自裁之,合意者即授以如意可也。'言時,即將如意授與德宗。德宗對曰:'此大事當由皇爸爸主之(據宮監謂,當時稱謂如此)。子臣不能自主。'太后堅令其自選,德宗乃持如意趨德馨女前,方欲授之,太后大聲曰:'皇帝',並以口暗示其首列者(即慈禧侄女),德宗愕然,既乃悟其意,不得已乃將如意授其侄女焉。太后以德宗意在德氏女,即選入妃嬪,亦必有奪寵之憂,遂不容其續選,匆匆命公主各授荷包一對與末列二女,此珍妃姊妹之所以獲選也。"
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是欽天監選定的皇后入宮吉日。午正三刻,是奉迎皇后的吉日,光緒帝頭戴珠冠身著龍袍,升坐太和殿,文武百官三跪九叩,禮部官員宣讀冊封皇后的詔書。奉迎正使和副使待光緒帝回宮之後,率領著奉迎大臣們前往後邸迎接皇后入宮。與此同時,瑾、珍兩嬪也由神武門被迎入後宮。慈禧終於由她的侄女完成了一個自己無法完成的心願,那就是將葉赫那拉氏家族的女人由大清門經由午門、太和門被抬入皇宮。
隆裕皇后在歷史上的記載較少,《清史稿》中對她只有寥寥數語的記載:「德宗孝定景皇后,葉赫那拉氏,都統桂祥女,孝欽顯皇后侄女也。光緒十四年十月,孝欽顯皇后為德宗聘焉。十五年正月,立為皇后。二十七年,從幸西安。二十八年,還京師。三十四年,宣統皇帝即位。稱『兼祧母后』,尊為皇太后。上徽號曰隆裕。宣統三年十二月戊午,以太后命遜位。越二年正月甲戌,崩,年四十六。上謚曰孝定隆裕寬惠慎哲協天保聖景皇后,合葬崇陵。」
隆裕皇后的個性是歷史上一個頗有爭議的地方。在一些史料與研究中,人們往往將她描述成是一個昏庸而愚蠢的妒婦。有學者認為「隆裕為人,庸懦無能,對權力卻非常熱中(註:原文如此,疑為「衷」)]對於珍妃「因失寵而生妒忌,又因妒忌而生怨恨。她利用自己統攝六宮的地位與慈禧姑侄的身份,『頻頻短之於慈禧』,向姑母、慈禧太后告珍妃的狀……」,也有史料說「後密白於慈禧……」,嫉妒成性。這樣的描述在影視作品中反映更加明顯,由石嵐導演的戲劇片《清宮怨》裡,隆裕皇后被描述成一位監視光緒帝、盲目反對維新變法實行的反面角色。然而在一些史料中,也有截然不同的說法。其實,隆裕並非一些野史、筆記小說與影視戲劇作品中描述的那樣愚蠢而且善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