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立冬不僅是進補的日子,也是「掃盲」的時候。
古時的教育機構,從中央的太學、國子監等,到地方上的州學和縣學,層層具備。不過,哪怕是最基層的縣學,入學者也多半是一些身負功名的秀才,或者成年人,以考科舉為目標。可若非志在科舉,僅僅是出於「掃盲」,又該往哪兒去?
像如今這般的「九年義務教育」,古代沒有這個說法。在古時,肩負「義務教育」之責,旨在「掃盲」的,就是私塾了。有錢的人家,自己請先生,辦個私塾,家族內的子弟都可以來讀書。普通的人家,則將孩子送到村或鄉的私塾裡讀書。可若是一貧如洗,無力讓孩子長年累月讀私塾,又不想讓孩子日後目不識丁,該怎麼辦?
也有辦法的,就是在立冬這天,把孩子送進「冬學堂」。
所謂的「冬學堂」,就是在冬天舉辦的學堂。為什麼選在這個時間?對於窮人家來說,家裡的幾畝田地就是一家的生計所在。孩子雖小,也能幫點小忙。在其他的季節裡,春天得播種,夏天得耕種,秋有秋收,忙得不可開交,哪有時間讓孩子去讀書?唯有到了冬天,一年的辛勞落下了帷幕,進入了農閒時節,這才有空讓孩子去識幾個字。
這「冬學堂」,要讀多長時間?照如今的說法,就是一個學期都不到。從立冬這天進去,到臘月十五結束,總共也就三四個月的時間。到了臘月十五,就算是從「冬學堂」畢業了。讀過了「冬學堂」,雖算不得讀書人,但起碼也和「文盲」脫鉤了。
當然,三四個月,能學到什麼知識,這不用問也知道。無非是讀讀三字經,學得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見字,不至於目不識丁,僅此而已。而對於窮苦人家來說,「冬學堂」不耽誤農忙,且花費少,也能幫孩子認得幾個字,也就足夠了。
不過,這樣的「掃盲班」也曾出過「名人」,比如李蓮英。
李蓮英幼時家貧,無力讀私塾,所以被家人送進了「掃盲班」。不過,李蓮英察言觀色的本事,從小就已露苗頭。在「掃盲班」,他每天都第一個到,在別的同學到來前,就把學堂打掃得乾乾淨淨;冬天天冷,他總是第一個來生爐子。放學了,別的同學都回家了,唯有李蓮英總不忘留下來,替先生燒火暖炕,這才回家。
這樣的學生,能不討人喜歡嗎?李蓮英因此格外討得「冬學堂」的先生歡心,先生也願意多教一些知識給他。
當然,李蓮英八面玲瓏的本事,更多的還是在環境中磨煉而成。
古代,立冬不僅是進補的日子,也是「掃盲」的時候。
古時的教育機構,從中央的太學、國子監等,到地方上的州學和縣學,層層具備。不過,哪怕是最基層的縣學,入學者也多半是一些身負功名的秀才,或者成年人,以考科舉為目標。可若非志在科舉,僅僅是出於「掃盲」,又該往哪兒去?
像如今這般的「九年義務教育」,古代沒有這個說法。在古時,肩負「義務教育」之責,旨在「掃盲」的,就是私塾了。有錢的人家,自己請先生,辦個私塾,家族內的子弟都可以來讀書。普通的人家,則將孩子送到村或鄉的私塾裡讀書。可若是一貧如洗,無力讓孩子長年累月讀私塾,又不想讓孩子日後目不識丁,該怎麼辦?
也有辦法的,就是在立冬這天,把孩子送進「冬學堂」。
所謂的「冬學堂」,就是在冬天舉辦的學堂。為什麼選在這個時間?對於窮人家來說,家裡的幾畝田地就是一家的生計所在。孩子雖小,也能幫點小忙。在其他的季節裡,春天得播種,夏天得耕種,秋有秋收,忙得不可開交,哪有時間讓孩子去讀書?唯有到了冬天,一年的辛勞落下了帷幕,進入了農閒時節,這才有空讓孩子去識幾個字。
這「冬學堂」,要讀多長時間?照如今的說法,就是一個學期都不到。從立冬這天進去,到臘月十五結束,總共也就三四個月的時間。到了臘月十五,就算是從「冬學堂」畢業了。讀過了「冬學堂」,雖算不得讀書人,但起碼也和「文盲」脫鉤了。
當然,三四個月,能學到什麼知識,這不用問也知道。無非是讀讀三字經,學得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見字,不至於目不識丁,僅此而已。而對於窮苦人家來說,「冬學堂」不耽誤農忙,且花費少,也能幫孩子認得幾個字,也就足夠了。
不過,這樣的「掃盲班」也曾出過「名人」,比如李蓮英。
李蓮英幼時家貧,無力讀私塾,所以被家人送進了「掃盲班」。不過,李蓮英察言觀色的本事,從小就已露苗頭。在「掃盲班」,他每天都第一個到,在別的同學到來前,就把學堂打掃得乾乾淨淨;冬天天冷,他總是第一個來生爐子。放學了,別的同學都回家了,唯有李蓮英總不忘留下來,替先生燒火暖炕,這才回家。
這樣的學生,能不討人喜歡嗎?李蓮英因此格外討得「冬學堂」的先生歡心,先生也願意多教一些知識給他。
當然,李蓮英八面玲瓏的本事,更多的還是在環境中磨煉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