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以清宮軼聞秘聞、清代大案要案為題的影視劇接連不斷地上映,圍繞著清朝歷史演繹出來的“大辮子戲”盛演不衰。“順治出家”、“太后下嫁”、“雍正篡位”、“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各種傳說、戲說一時間沸沸揚揚。人們在欣賞娛樂的同時,也生疑惑,這些故事都是歷史上的真事嗎?
在北京故宮西華門以北,有三座建於1975年的高大的宮殿式建築,這就是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以下簡稱“一檔館”),在這裡保存著清朝皇室和朝廷留下的1000餘萬件寶貴的歷史檔案。這些真實記錄著清代歷史的寶貴檔案,雖卷帙浩繁,但當年秘藏深宮,即使是王公大臣也有終生不可得見一字者。今天,可以為我們釋疑解惑。
順治出家
皇帝葬禮有很複雜的過程,每一步程序都有嚴格的規制,都要形成文字記錄。如果順治假病逝而真出家,那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檔案與文獻絕不可能不含一絲瑕疵。
按民間的傳說與野史的記載,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順治並沒有於24歲時死於天花,而是以死為名,逃離塵世,去山西五台山做了和尚,而且一直活到康熙五十年,74歲時圓寂。
據說順治出家的原因是因為他所鍾愛的董鄂妃,即從江南被搶來奉獻給他的名妓董小宛的去世,使他傷心至極、萬念俱灰。
因夢到愛妃死後去了五台山,所以順治便追隨其後到五台山修身向佛了。
這種說法其實靠不住。
董小宛確有其人,但他的丈夫是曾名噪一時的“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董死後,冒以董生前居住的房間為名,寫下了一篇《影梅庵憶語》的文章,記述了他為董贖身,與董在戰亂中顛沛流離的生活以及董生病而死的詳細過程。與冒辟疆同時的一些名士也有與冒相同的記載。根據冒的記述,董小宛應當比順治大13歲,且董於順治八年正月初二去世,屆時順治才14歲,按清宮的規矩,還沒到大婚的年齡。
所以,董小宛並不是順治的愛妃。以此為據的順治出家之說顯然不能成立。
順治之死在一檔館的檔案中有兩處直接的記載。
記錄順治一生活動的《清世祖實錄》第144卷記錄了他死前一周內的活動情況: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一,順治帝“不視朝”,免去群臣朝賀禮儀。同日,去太廟祭祀,也指派官員代替自己前往。初二日,順治身體不適。初六日,應當順治親自參加的大享殿禮儀,仍派官員替代前往。同日,傳諭赦免京城內除“十惡不赦”死罪外的一切罪犯。初七日,夜,“上崩於養心殿”。此時,距董鄂妃去世僅4個月。
清代皇室的家譜《玉牒》,對順治的死,也有與《實錄》完全相同的記載。
此外,一檔館還存有一份《順治遺詔》,與順治在位時屢次下詔自罪自責的做法一脈相承,順治臨終前再次做了深刻的自我批評。在他自己檢討的14項罪過之中,第10項即是對董鄂妃的喪禮“概從優厚,不能以禮止情,諸事太過,逾濫不經,是朕之罪一也。”
此處讓順治不顧禮制,超標準大辦喪禮的董鄂妃並非董小宛,而是當朝滿洲內大臣鄂碩之女。此女15歲時入選秀女,被指派給予順治同父異母的弟弟博穆博果爾為妻,後被順治看中,奪弟媳為己妃,百般寵愛,如膠似漆,以至於她病逝後,順治情思難斷,傷心欲絕,要扔掉江山,去做和尚。
傳說中的順治出家,倒也並非完全是空穴來風。一檔館的滿文檔案記載,順治14歲時外出打獵曾會見過一位在石洞中默默修煉了9年的“別山”禪師,順治對其佩服得五體投地,特在京城西苑(今中南海)為他辟出一處“萬佛殿”,供其前來修身。“別山”卻僅僅入宮作了禮節性拜訪後,又飄然而去,回他的山洞去了。這使順治感動不已,思想漸漸超乎塵世,一心向佛,視尊崇高貴的皇帝之位如過眼煙雲了。
董鄂妃的死,對順治是極大的刺激,悲痛欲絕的他,精神幾乎完全崩潰,一心要遁入空門,尋求解脫。他不聽勸阻,說佛祖釋迦牟尼、禪宗祖師達摩不都是放棄了王位的王子嗎?堅決地落髮為僧,癡心禮佛了。後來是為其剃度的和尚茆溪森的師父玉林?以燒死茆溪森相威脅,並有針對性地勸導他,你的任務不是自己當一個和尚算了,佛需要你在世間護持佛法,保護寺廟,這是更重要、更有意義的工作,且非做皇帝不能完成。此話最終讓順治收心,繼續當了兩個月的皇帝,便告別了無盡的悲傷與煩惱病逝了。
與平民百姓不同,封建社會皇帝的葬禮有著很複雜的過程,其中每一步程序的進行都有嚴格的規制,都要形成文字記錄,也就是檔案。順治從病重、去世、遺體安放、繼任皇帝和百官不只一次地致祭、神位奉入乾清宮、擇吉日再奉入太廟、遺體火化、寶宮奉安、地宮下葬,官方檔案中都有時間、地點、儀式、人員等記錄。與生前的順治過往甚密的和尚們也都在他們的著作裡做了紀實的回憶。兩相印證,內容完全一致。如果順治假病逝,而真出家,與天下臣民開一個巨大的玩笑,官方與民間的記載均系遵從順治的囑托而造假,那絕不可能完美到如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檔案與文獻不含一絲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