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歲的載湉本來是醇親王的兒子,因為同治帝沒有子嗣,意外地繼承了帝位。命運的這個轉機將他拋入了悲劇的無底洞,終其一生,他都是一個受制於人的傀儡皇帝,非但沒有作為,還受盡磨難,不得善終。
悲劇的命運分岔口
同治十三年(1874)農曆十二月初五,年僅十九歲的同治帝因患天花不治身亡,結婚剛剛一年的他沒有留下一息子嗣。於是,誰來繼承這個王位呢?自然是由當時真正的掌權人慈禧太后來挑選了。慈禧太后環視四周,發現一個最佳人選,便是自己的親妹妹所生,醇親王奕的兒子載湉。當時的載湉只有四歲,還是個不諳世事的頑童,正好便於慈禧太后控制。於是,這個本來與皇位無緣的小孩就突然被命運帶進了一個複雜的政治漩渦中,注定了一生的悲劇。
俗話說一入侯門深似海,四歲的載湉在熟睡中被悄悄地抱進了皇宮。在路上,他可能還在做著甜美的夢,醒來後卻發現到了一個陌生的世界。等到他再次見到自己的父親時,那個一直抱他在膝頭的慈父突然跪在他的面前稱臣,而那個餵他吃飯,哄他睡覺的母親也消失不見了。他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突然被拋擲在這麼一個空曠冷漠的宮室中,每天看著一群陌生人對自己頂禮膜拜,只是隱隱地感受到一股不可違抗的宿命之力,將自己一步步拖向未知的危險。
光緒元年(1875)正月二十,載湉正式在太和殿即位,從此,便開始了他的傀儡生涯。在這個新的環境中,沒有朋友,沒有愛,只有學不完的繁文縟節,還有慈禧太后嚴厲的訓斥。小小的載湉每天都活得很辛苦,擔驚受怕,抑鬱孤獨,因此他從小便身體很弱,經常生病。也許在生病的時候,他才能感受到一點點自由和放鬆。
因為營養不良和疏於照顧,載湉的身體發育遲緩,體質羸弱,十歲的時候看上去還和五六歲的幼童一樣。按照清朝皇室的規定,皇子六歲要開始上學。光緒二年(1876),載湉也開始在毓慶宮讀書。當時慈禧太后給光緒選派了幾個老師,內閣學士翁同主要負責教他識字和讀四書,侍郎夏同善則教他書法,還有一個御前大臣教他蒙古文、滿文和騎射。面對沉重的學業壓力,小小的載湉經常會感到厭煩,便開始哭鬧。沒辦法,慈禧太后只有將他的父親醇親王召入宮中來伴讀。見到自己的父親,載湉心中稍有些安慰,便肯安心學習了,寫作詩文都有了很大長進。他從小深受儒家仁愛思想的影響,在十五歲的時候便寫下了一首叫做《圍爐》的詩,“西北明積雪,萬戶凜寒飛,唯有深宮裡,金爐獸炭紅”。
漸漸地,光緒帝一天天長大了,已經十七歲了,慈禧太后霸佔了大權十幾年,也應該還政了。但是對權力的野心讓她對還政一事一拖再拖,直到不能再拖的時候,她便又想出一計,將自己的內侄女都統桂祥之女葉赫那拉氏嫁給了光緒帝做皇后,就是後來的隆裕太后。這是光緒帝人生第二個大悲劇,他根本就不喜歡這個葉赫那拉氏,據史書記載,此女相貌醜陋,含胸駝背,而且說白了就是慈禧太后安插在光緒帝身邊的密探。光緒帝一生在事業上無法施展手腳,家庭親情從四歲就被剝奪了,現在連婚姻都變成了一場政治陰謀,實在是可憐至極。
百日維新
大婚之後,光緒帝名義上接管了國家大權,但實際上,遇到真正的大事情,還是得向慈禧太后請示,並沒有多少決定權。不過這些都無法抑制少年皇帝參政的熱情。他求知若渴,迫切地想要瞭解外面的世界。光緒十六年(1890),駐美公使張蔭桓回國了,光緒帝迫不及待地召見了他,向他詢問國外的情況。後來,他又通過閱讀黃遵憲的《日本國志》瞭解了東洋的情況。日本的明治維新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萌發了變法強國的志向。
1894年甲午中日海戰爆發之後,光緒帝毅然站在了主戰派一邊,他迫切地希望建功立業,希望看到國家在自己的手中變得強大。但是,當時的軍費都被慈禧太后挪用去修頤和園了,而且軍中主帥李鴻章也對光緒帝的旨意漫不經心。最終,甲午中日戰爭以中國慘敗告終,光緒帝不得已簽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在批准條約時,他用硃筆寫下了一段話,要求全軍上下戮力一心,痛除積弊,興革自強,可見他振興國家的決心。
隨著民族危機的進一步加重,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一些有志之士挺身而出,力圖挽狂瀾於既倒,重整天朝雄威。他們在光緒二十一年(1895)四月二十二日聯合十八省舉人公車上書,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要求。
公車上書一舉激發了光緒帝的愛國熱情,他更加堅定了變法的決心,準備啟用康、梁等維新派人士,效仿日本的維新變法,富國強兵。但是,他也明白慈禧太后依然沒有放鬆對他的控制,但他決定將一切置之度外,拚死一搏,挽救民族危亡,也向世人表明,自己並不是一個任人擺佈的木偶。
二十四年(戊戌年,1898)四月十三日,御史楊深秀奏請定國事。二十三日,在取得慈禧太后同意後,光緒帝頒布“明定國事詔”,在政治、經濟、軍事、文教諸方面實行變法,旨在挽救中國危亡。他對維新派主要人物作了恰當的人事安排,允許康有為專折奏事,並任命他在總理衙門章京上行走,以讓他們便於上奏,提出變法方案。在短短的一百零三天裡,光緒帝頒布了一百多條新政上諭。
但最終這些法令在執行的時候受到了重重阻礙,尤其是受到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勢力的抵抗,很難落實下去。慈禧太后並沒有將光緒帝的變法放在眼裡,在她看來,這就如同小孩子過家家一般。一旦光緒帝的旨令真正威脅到她的利益時,她立刻露出本性,發出懿旨迫使光緒帝將變法的中堅人物翁同革職查辦了。
但光緒帝也不甘示弱,將守舊的懷塔布、許應揆等六名禮部堂官革職了,重新換上了七名新堂官,其中有四名都是維新派人士。這一來徹底激怒了慈禧太后,她偷偷叫來榮祿,準備血腥鎮壓維新變法,並企圖借天津閱兵之際,脅迫光緒帝退位。
聽到了密報之後,光緒帝在七月三十日密詔楊銳,告訴他當前的危險,讓他和林旭、劉光第、譚嗣同等速議對策。譚嗣同本來寄希望於天津訓練新軍的袁世凱,企圖通過他除掉榮祿,營救光緒帝。沒想到,袁世凱口頭上答應,暗地裡卻密報了榮祿。八月六日,震驚中外的戊戌政變發生,光緒帝被囚於瀛台,慈禧太后第三次訓政。康有為、梁啟超逃往國外,張蔭桓戍邊,徐致靖永禁,楊深秀、楊銳、林旭、劉光第、譚嗣同、康廣仁(康有為之弟)被處斬,世稱“戊戌六君子”。
一場轟轟烈烈的維新運動就這樣慘淡地落下了帷幕,那些頒布的新舉措,除京師大學堂外,全部廢除,戊戌變法最終失敗。不過,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資產階級改良運動,這場運動雖然因條件不成熟而失敗,卻不失為一次偉大的嘗試。
淒涼的晚景,死亡的迷局
在百日維新失敗之後,光緒帝也看清了自己的力量是多麼不堪一擊。他徹底喪失了參政的熱情,開始了無望的囚徒生活。在光緒皇帝人生最後一個階段中,他經受了身體到精神的巨大痛苦,飽受病痛的折磨。
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進攻中國,慈禧太后不顧實力懸殊,感情用事,草率決定對列強宣戰,結果慘敗,被迫簽下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此後,光緒帝對政治越來越漠視,對人生也喪失了熱情,便每日鬱鬱寡歡,終於在三十八歲時鬱鬱而終了。
關於他的死因,歷史上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現代的專業技術手段已經確證:光緒帝突然暴病而亡是因為急性胃腸性砒霜中毒所致。而砒霜是從何而來呢?
有人認為是慈禧太后為了獨霸權力所為,也有人說戊戌變法時袁世凱出賣光緒,怕慈禧太后死後遭光緒報復,於是賄賂太監下毒。還有說是太監李蓮英下的毒,因為他得悉光緒日記中說慈禧太后死後將誅殺袁世凱和自己。到底下毒之人是誰,現在也已經成為了一段歷史公案。但不管兇手是誰,對於受害者光緒帝來說,他的悲劇人生就這樣草草收場了,留給歷史的只是一個蒼涼的背影而已。